
採樣接觸較遠 降低醫護風險 可與核酸檢測互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病毒檢測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一環。病毒檢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着隔離、診斷、救治等一系列工作的效率。近日,作為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聯合廈門大學和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雙抗原夾心酶聯免疫法,共同研發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還可檢測出「假陰性」。在當前返工潮下,該創新的檢測方法通量較大、操作簡便,可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據深圳市三院研究所所長張政介紹,該檢測試劑盒具有顯著優勢,一是測定總抗體,包括IgG、IgM和IgA等。二是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加精準,臨床驗證研究共檢測了173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539份血漿,93.1%的患者抗體檢測陽性,而33名健康者樣本血漿則無一陽性,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明顯改善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疑似患者核酸檢測速度慢、採樣複雜、敏感性不高、需要高等級生物安全措施等「痛點」。
同時,還可以檢測出「假陰性」,即在發病極早期(3天內)核酸陰性的4例患者中抗體檢出其中2例,在發病早期(4天至7天)核酸陰性的10例患者中抗體檢出其中6例。張政表示,新試劑盒是通過檢測外周血,比較穩定,有一定程度識別假陰性的作用,且採樣時患者與醫護之間接觸較遠,可降低醫護人員暴露風險。
「我們在這批臨床研究中有50多例原本用核酸檢測為陰性的樣本,但是使用試劑盒檢測,部分樣本的血漿抗體檢測呈陽性。」張政說。
最後,是可以相對定量。臨床效果分析顯示,該試劑盒在患者發病7天內抗體的檢出率為30%至40%,第8天至10天快速上升到約70%,在發病12天後的檢出率近100%。
而核酸檢測在發病7天以內的檢測陽性率為60%至70%,隨後逐漸降低到40%至50%。通過平行比較,比單一的IgM抗體檢測試劑或IgG抗體檢測試劑,總抗體檢測試劑具有較好的檢測性能與臨床實踐價值。
儘管抗體檢測試劑盒迅速高效,但並不會替代核酸檢測試劑盒。「兩者相互補充,聯合檢測才可以提高篩查排查率。」張政說,以防在新冠病毒感染之初,如果病原體抗原含量也較低,同樣會應不容易檢測而導致漏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