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護鏡起霧仍能尋得患者血管走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隔着三層防護手套緊握針具,透過起霧的防護鏡,她穩定地觸摸患者的血管走向,並進行扎針--自進入火神山醫院,來自陝西省西安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隊員王利娟每天都要重複這樣的操作很多次。
在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相互幫忙穿戴好防護服、口罩、護目鏡等。進入隔離區病房後,裡三層外三層的防護裝備就像蒸籠一般,穿上不到一會,便會汗流浹背。數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更是常態。
厚重的防護服不僅讓原本正常的操作顯得十分困難,稍動一下更是悶熱難耐。然而,對王利娟和戰友們而言,三層防護下快速準確地扎針已然是最基本的要求。
找血管似大海撈針
王利娟說:「如果是在普通病房給患者留置針穿刺,只要選好血管、消毒、扎針,很快就能穿刺好。然而,身穿防護服在隔離病房為患者穿刺,是件非常難的事情。」
穿刺時,由於護目鏡起霧造成視線不好,再加上三層防護手套,手感全無,與平時的扎針截然不同,找血管如同大海撈針,王利娟每次操作都最少需要15分鐘。
王利娟的戰友張熠說:「有些病人血管條件不好,帶着手套根本就摸不到病人的細小靜脈,如果這時護目鏡和面屏再起了霧,那真可以說是看不見也摸不着。每次扎完一針,汗水在防護服裡滴答滴答流下去,30個患者依次輸完液,(我們護士就)大汗淋漓,頭重腳輕。」
「此刻我們都是親人」
由於火神山病房裡患者多,護士們不僅需要負責患者輸液、抽血、採集咽拭子、重症患者病情巡視觀察、吸痰,保持氣道通暢,無創呼吸機的佩戴、發口服藥等工作,同時還要承擔患者的護理和病區保潔、消毒工作。
每次輸完液,除了要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徵變化,重點監測呼節律,體溫變化,評估患者認知改變,心理狀態,恰當地給予患者情感支持之外,王利娟和張熠還要在生活上給予患者幫助。
在火神山,給患者打針或者護理時,護士張熠總會聽到來自患者的一些親切的問候。「姑娘,你們都年紀這麼小,你們都不怕死嗎?家裡人讓你來嗎?得多擔心呀。」「孩子,謝謝你,非常感謝你們這些孩子,一定注意安全,安全回家。」
談到這些來自患者的話,張熠說:「雖然我們隔着三層手套握手,蒙着口罩,誰也看不清對方的面容,但是我們都知道,此刻,我們都是親人。」
患者:出院請吃熱乾麵
這樣的溫暖其實每天都在火神山的醫患之間流動着。患者廖爺爺80大壽,醫護人員送來蛋糕,還用口罩盒為他手畫了一個祝福卡片,為廖爺爺唱起生日快樂歌,在病房為他慶祝八十大壽。
廖爺爺哽咽着說:「真沒想到,真的沒想到,在這裡還有人為我這老頭子過生日,我一定好好配合治療早點出院,出院了請你們吃熱乾麵。」
而在火神山醫院CT間,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員王宇則準備了很多自己親手製作的紙摺「櫻花」。
「一些前來檢查的患者充滿了不安和焦慮,櫻花象徵春天,寓意希望,我想用武漢同胞最熟悉的櫻花為他們加油鼓勁,只要堅持,勝利就在前方。」檢查完,王宇為患者送上一朵櫻花,「願陰霾散去,春暖花開,緋櫻漫天,繁花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