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源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隨着對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對疫情認識也從最初的恐懼趨向冷靜面對。可以說科學研究給人們抗疫服下定心丸。科學認識疫情,也應該以科學態度、遵循科學規律應對疫情。
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前,西方社會有這樣一種共識,即沒有生病的人無需戴口罩。除了對佩戴口罩者的健康狀態產生疑慮外,許多人甚至疑心,佩戴口罩者是為了從事非法的勾當。在新冠肺炎肆虐下,西方這種慣性思維明顯有問題,也付出沉重代價。戴口罩的醫學意義重新得到澄清,可見抗疫還需遵循科學規律。
在此次抗疫中,有效阻止病毒大範圍傳播的,是民眾減少外出、佩戴口罩、勤洗手等文明行為。事實上,不僅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文明的生活習慣也是一切疫情的「天敵」,是應對疾病的「天然防護罩」。
對比歐美等國,香港在防疫控疫取得不俗成績。汲取了2003年抗擊SARS的經驗,香港特區政府從一開始就建議香港民眾,無論是否表現出症狀,都要勤洗手、勤通風、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香港民眾也形成了內生自覺,因此香港的抗疫效果不錯。目前正值流感季節,香港也未出現太多流感案例,因為香港市民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包括戴口罩,不僅可以防禦新冠肺炎病毒,還能有效抵抗流感病毒。由此可見,文明的生活習慣,對於抗疫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便是將疫情催生的文明行為法制化的成果。該草案將「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佩戴口罩」、「用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規定寫入法律,化「呼籲」為「規範」,以法律形式促進文明行為恒常化。
文明的生活習慣應該成為此次抗疫的最好經驗,不應曇花一現,不能因為疫情好轉而放棄。因此,應該把這種文明行為法制化、制度化,鼓勵全民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