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上回談到筆者回憶舊香港大球場的一些片段,今回再說一下香港足運的式微。
因為獨特時空帶來的機遇,香港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度成為「亞洲足球王國」。最輝煌的戰績是一九五四年、五八年,清一色由香港球員組成的隊伍兩度勇奪亞運男足金牌,然後又在一九六零年羅馬奧運會亮相,雖然三戰皆敗,卻有姚卓然攻入英格蘭兩球,莫振華攻入意大利一球。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海峽兩岸實質分治至今,不久就發生了「抗美援朝」戰役(香港習慣稱為「韓戰」,說得有點兒含糊),然後就是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多方位制裁新中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由台北那邊佔得,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才取回這應得的席位。至於體育運動方面,要到一九八零莫斯科奧運,中國才可以派出持五星紅旗的代表團在國際體壇與列強競逐。但是因為前蘇聯在一九七九年入侵阿富汗,中國參加了抵制莫斯科奧運,於是中國奧運第一金還得要等到一九八四年的洛杉磯奧運。
二次大戰後,香港足球界與台北當局關係良好,而港台兩地的足球水準相差極遠,於是由香港一線足球員組成的隊伍,就直接代表當時握有「中國」代表席位的台北當局去比賽。那時中國內地足運水平不見得就一定低過香港,可惜因為政治問題,只能與東歐有邦交的國家友場較量。香港與內地的足球比試要遲到七十年代才開始。
運動員有緣參加亞運會、奧運會這樣盛會,當然是極大的鼓舞。香港球迷比較熟悉的評述員林尚義是一九五八年亞運金牌的代表之一,曾經憶述贏得金牌後在台北巡遊的風光歲月。
中國男足相對就太「不爭氣」,球員的待遇早追上國際水準,戰績卻還不及五十年代的香港前輩。朝鮮曾在一九六六年英格蘭世界盃大放異彩,韓國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不斷進步,常居亞洲一哥地位。中國男足卻害了好幾十年的「恐韓症」,香港老球迷卻念念不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這個小島一直與韓國並駕爭先,而且勝多負少。
香港的足球實力,大概在七十年代起無法保持亞洲一線的級數,然後就與國足一起「恐韓」,起初還可以與國足一戰,現在已經無能為力。
香港足運式微,與內地足運的進步甚少,有各自不大相同的原因。相比之下,香港球員拚勁遠不及前輩,國足球員則可能是待遇太好,踢不出像個樣的成績也不影響已到手的富貴榮華吧!
黃文偉以不足十七歲之齡參加羅馬奧運,有一回「偉仔」(老球迷稱偉仔,年輕球迷才叫偉哥)接受媒體訪問,指出今時香港足運水平低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球員拚勁不足。他舉隊友黃志強為例,此君身材矮小,卻有打不死的精神。我們都知道,黃志強以差不多全隊最矮的身材,以頭球攻門,取得奠定一九五八年亞運金牌的決賽唯一勝利入球。
原本打算談香港大球場,卻變成了文抄公,為年輕讀者講些筆者本人也沒有親自經歷的史實。大球場的崩壞,在於當年賽馬會出資改建,似乎為一年一度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多於足球運動!試想,年輕球員在滿座是數萬觀眾的大球場比賽是什麼樣的心情,全場只數百球迷又是怎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