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學語習文】執茯G鄉與否 在於牽掛的人

2020-05-27
■作者以前不明白父親思鄉的心情,直至父親去世,見不到父親的身影,才終於明白。資料圖片■作者以前不明白父親思鄉的心情,直至父親去世,見不到父親的身影,才終於明白。資料圖片

「活茼^不去,死了沒人要啊!」是一位老兵的自白。那些年的內戰,使海峽成為生死永隔的界線。這位低級的士兵從此離開家鄉,像落在水中的樹葉,隨風飄泊。他來到台灣,住在眷村,沒有再娶,沒有子嗣。死後骨灰就寄放在台灣南部的某一座廟宇裡,幸好有朋友的子女拜祭,這就是他的一生。在利格拉樂.阿烏的《夢中的父親》一文中,他不是主角,而是借以道出文旨的配角。

這是2020年文憑試中文科閱讀卷的白話文考材。文中的主角是作者的父親。他也是一位老兵,離開家鄉後,也是住在台灣的眷村。與安徽的親人生離,他在台灣再娶排灣族的女子,生兒育女,重新建立家庭。他沉默寡言,常常抽虓洢銎嶽a鄉的親人,在他生命即將終結的幾年,頻率愈來愈高。「丫頭,我就快要可以見到你的姥姥了,我想她啊!」這是他將近離世時對女兒的表白。

這是一種鄉愁,但鄉愁的落腳點在哪裡呢?試題引用了王鼎鈞《水心》一文的節錄給考生作比較。王認為「所有的故鄉都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所以他詰問:「『還鄉』對我能有什麼意義呢?」王對「鄉愁」不以為然,大有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情調,與文中父親的鄉愁大異其趣。一個執荂A一個不當作一回事,正好能作對比,給考生有思辯的空間。

但這會否把「鄉愁」抽象化呢?對「故鄉」的執蚖P否,似乎不在於「故鄉」本身,而在於故鄉的人,與由這些人所帶出來的情。

如果故鄉有你縈繞牽掛的人和情,那鄉愁當然就會強烈,但如果沒有,則心頭的執茈i能就會寬鬆些。「原來,思念是一種這麼折磨人的感覺,然而,我離家再怎麼遠,也總有方法可以抵達,那麼父親呢?」

思念緣於你所思念的人,作者後來也感受到這種苦,但她能回家探望父母,痛苦容易治癒。父親則不能,這不但是那一道海峽,和那說不清的政治所造成的「生離」,「姥姥」的逝去,「死別」更宣示了絕望。

「這種遺憾,在往後幾年不斷地折磨荍琚A此刻才終於理解父親有家歸不得的疼,因為,無論我回家幾次,都再也看不到父親沉默的身影了。」直至父親去世,作者才真正感受到父親的心情。

「既然人都走了,就別這麼麻煩吧,放在哪兒不都一樣!」這是對岸那邊「姊姊」對父親骨灰的回絕。這不是和「活茼^不去,死了沒人要」互相呼應嗎?如果沒有情,就沒有縈繫的茬B,一切皆空。

有一道題問,最後一段寫母親的種種,有沒有離題?作者說母親近幾年急速蒼老,像父親將近離世時那樣。作者問,父親常來夢中「掛心的是愈來愈老的妻子嗎?」這何嘗不是作者自我表白,她正掛念愈來愈老的母親?作者拿起電話,「鼻頭酸酸地回答:『媽,是我啦!』」這就是情。

父親思念大陸的「姥姥」,作者思念逝去的父親。父親在世時或許不懂珍惜,現在總要把握住仍然在世的母親。全文以「情」貫穿,不會是離題吧。

與其說此文探討的是「鄉愁」,不如再具體地說是表達親情之思。作者漢名高振蕙,在台灣屏東的眷村出生。在眷村,她是被檢舉的人的女兒;在漢人社群,她是被歧視的有原住民血統的孩子;在原住民部落,她是男性社會中的女性。她一切似乎都處於劣勢。由「外省第二代」到「原住民」,再到「原住民女性」,可能令她能更深刻地思考純粹的人與情的問題。■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20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