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百善孝為先。孝道,通常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千百年來,孝道成為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文化,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基本形成。到了宋代,我國的儒學倫理得到較大的發展,孝道成為儒家士子行為的基本準則,在歷史上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孝道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孝文化所以能夠融進中華兒女的血液、印在炎黃子孫的心間,郭居敬功不可沒。
郭居敬(?-1354),字儀祖,福建尤溪縣廣平村(今大田縣廣平鎮)人,既是中華孝典《二十四孝》的編撰者,也是孝文化的強力助推者。史料記載,郭居敬,篤學好吟詠,著有《百香詩》。性篤孝,事親左右,承順得其歡心。既沒,哀有過而與禮稱。嘗摭虞舜而下二十四孝行之概,序而為詩,用訓童蒙。時虞集歐、陽玄諸名公,欲薦於朝,敬力辭不就。因喻子弟曰:「昔周公有戎狄之膺,孔子嚴夷夏之防。吾既不能挽江河以洗腥膻,奈何受其富貴哉?」因而,終身隱居小村,以「處士」稱。其所居,號秀才灣焉。
那天,應邀參加在三明市大田縣廣平鎮萬宅村銀杏公園舉行的「中國夢.鄉村美」音舞詩會暨第四屆「大田.集美」山海詩會。其間,在與三明市文聯主席黃萊生先生閒聊時,得知《二十四孝》作者郭居敬故里,就在附近的廣平村,特意前去看看。到達廣平,下得車後,但見公路西側臥茪@塊形似玉兔的巨石上,朝東一面刻荂u郭居敬故里」幾個紅色大字。「巨石」後下方不遠處,便是「居敬書院」。
居敬書院原名「明教堂」,是郭居敬當年「授訓童蒙」,傳播孝道的場所。這堙A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孝子忠士。單是載入歷代《大田縣誌》的「廣平孝賢」就有10人之多,他們大都曾先後在這堥過啟蒙教育。近年來,當地更有眾多「孝老愛親」道德模範,受到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表彰。為了紀念郭居敬,也為了弘揚孝文化,2017年4月,廣平鎮政府籌集資金重修「明教堂」,並更名為「居敬書院」。重修之後的居敬書院,再現當年郭居敬授訓童蒙的場景,現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想陣地。邊聽邊走,步入書院,但見面積不大的大廳正上方,掛茪@塊「百孝善為先」的匾額,其下是「明教堂」,東西兩面牆上,除了二十四孝圖解,還掛荂u院規」、「院訓」及孔子語錄:「夫孝德之本也」等。
說郭居敬是孝文化的強力助推者,是恰如其分,毫不誇張的。中華孝道文化,在傳承的歷史過程中,有一部普及型經典讀本,亦即元代郭居敬編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該書實為一本歷代二十四個不同身份、不同環境、不同舉止孝子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文化的通俗讀物。郭居敬之對孝文化的貢獻,是將中國流傳深遠的、虞舜以下至宋代3,300多年間,孝子孝行的故事進行篩選增刪,配以圖畫和五言絕句,編成《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書中故事通俗易懂、情節感人,詩句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十分適合兒童和普通百姓閱讀。該書刊行後,得到廣泛流傳,成了元明清以來兒童的啟蒙教材。「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本廣受歡迎的宣揚中華文化精神核心的經典,很快漂洋過海、不翼而飛,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周邊國家,成為其國民「孝」行教育的教材。由此可見,郭居敬當是一位影響世界文化的歷史名人。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的孝子和孝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囊括了元以前所有朝代。24位孝子的身份,既有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也有儒士學子、平民百姓;孝子的年齡,既有老年人、成年人,也有少年、幼童。廣泛的「代表性」,為各界人士、各樣人等樹立了孝行榜樣--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效仿的榜樣。故事短小精練,每則五六十字,既好懂,又易記。比如,第一個故事:《孝感動天》是這樣寫的:「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文前除有插圖外,還配以郭居敬的詩做點題:「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這個典故,講述了舜被繼母、弟弟和生父虐待與迫害後,始終孝敬父母與友愛兄弟。當舜被趕出家門在歷山過茼菛悁菢鼓漸肮&氶A因為孝行感動天地,大象用鼻子來幫忙犁地,鳥兒用利爪幫助除草,堯還把治理天下的帝位禪讓給了他。鑒於郭居敬對孝文化的傳播、推廣功不可沒,在他去世後,彼時管轄大田廣平的尤溪縣,把他錄入《孝友傳》,祀為「鄉賢」。如同科學沒有國界一樣,孝道也沒有國界。因而,《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成為在全球各國廣受歡迎的孝道通俗讀物。毫無疑問,今天也好,未來也罷,傳承和弘揚孝文化,有利於培養公民健全人格,構建和諧家庭,創建和諧社會。「以孝道,促和諧」,將有力推進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孝敬父母、崇尚孝道、善待生命、回報社會的品德蔚然成風。隨茪什磥H口老齡化的加劇,在全社會弘揚「孝道文化」,具有較之過去更為重要、更為迫切的意義。
尊老、愛老、敬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精髓,古往今來一直影響茠7壑l孫的品行。誠然,孝道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需要批判地繼承。毛澤東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一向是一分為二的。一方面,批判地繼承,是毛澤東對傳統文化的基本立場。他明確說過, 「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另一方面,毛澤東十分贊成把傳統文化延續下去。他強調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魯迅先生當年除了對《二十四孝圖》中「哭竹求筍」「臥冰求鯉」表示質疑外,還語氣堅定地寫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我很贊同魯迅先生的觀點。但以為,我們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待古人、不能用今天的標準衡量古人。雖然《二十四孝圖》中有些許「糟粕」,我們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其「精華」。換言之,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說郭居敬是孝文化的強力推手,一點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