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香港心理治療行業步伐落後於人

2020-06-10
■Lavender冀更多人了解情緒病。■Lavender冀更多人了解情緒病。

Lavender在澳洲修讀文學學士及商科學士雙學位,留學期間,她留意到澳洲人十分注重平衡生活與工作,人們亦願意正視精神健康問題,當地亦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系統支援有需要人士。回港後,Lavender從事市場推廣工作,雖然樂在其中,但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幫助別人。眼見本地公私營機構對於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支援服務嚴重不足,有需要的人往往求救無門,覺得這個行業有發展機會,便成立OMG,為客人提供心理治療服務。

私營機構填補公營機構不足

Lavender表示,相比起西方國家如美國、澳洲,香港的心理服務行業仍遠遠落後。「西方人完全不介意談及心理病,但香港人則不然,會很擔心被標籤及污名化。」此外,港人對情緒病或心理病認識不足,認為只要內心強大,找朋友傾訴,便能紓解情緒。民間對心理疾病認識不足,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服務亦未能跟上市民的需要。根據食物及壎竻蔥o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出,近年接受醫管局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年至2012年的187,000人,增至2015至2016年超過226,000人。根據醫管局的最新數字顯示,輪候時間最長達117星期。「像美國或澳洲,心理服務這行業發展得很成熟,無論是政府對精神病的處理、私人機構的發展,還是市民願意正視和處理的程度,都遠比香港走得前。」她說。

Lavender憶述,六年前OMG成立時,類似的機構在坊間並不多,但因為市民大眾對這行業的認知性不高,要開拓客源並不容易,故首兩三年營運十分艱難。「不是很多客人相信這類治療,更遑論說讓他們付每小時1,000多元看心理醫生,很多人覺得情緒來襲自己可以控制得到。」Lavender表示,其實心理或精神疾病多數是先天遺傳,例如血清素不平衡,並非一句「堅強齱v便能解決。不過,Lavender亦觀察近年民間多了討論情緒病的聲音,例如不時有明星名人分享患病的經歷,令情緒病走入大眾視線中。然而,即使情況有改善,Lavender卻認為這遠遠不足夠。「人手不足,又怎可能有整全的制度呢?心理學家這個專業在香港亦不被認受。」她預計,這行業要發展起來,起碼需時30年。

不過,雖然疫情下公司生意大幅減少,但Lavender預期,因疫情及持續的社會運動,未來人們對於心理治療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香港未來會有很多問題接踵而來,當你出現『心靈亞健康』時,是否懂得如何處理呢?希望更多香港人能知道這樣的信息。」她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