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庚子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顛覆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殺大家一個措手不及。這段期間,我們或許努力地回想,原本的正常生活究竟是如何的?對香港人而言,這段日子肯定也不好過。 一方面,疫症的出現,令17年前沙士的慘痛回憶在港人眼前逐格重播;另一方面,它亦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富翁窮人無一倖免。然而,除非時間停頓,否則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在此系列專題中,記者訪問了不同年齡、背景的香港人,了解他們「疫境」之下的故事。 感染數字總有歸零的一天,但疫情重創社會的民生與經濟,帶來眾多「後遺症」。此時此刻,前景仍不明朗,香港人唯有盡力過好每一天。
疫情下,市民的生活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衣食住行,無一例外。抗疫數月,人們都盼望感染數字早日歸零,生活重回正軌。對於視障人士而言,他們也渴望生活能盡快恢復正常。這段時間,不少人透過網絡在家工作、學習,在食方面,則透過網上外賣平台解決。然而,這些看似正常不過的事,視障人士卻要花更多時間適應,並努力解決各種困難。雖然疫境下,他們也被迫留在家中,但面對困難時,卻遇到善心人雪中送炭,「香港真的有很多善心人。」■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中大學生盧勁馳向記者講解用Zoom的經驗:「Zoom的每一個按鈕其實在鍵盤都有相應的按法,例如control C就是開dialogue box,Control V就是關掉voice-over。只要你全部記住,Zoom的八至九成操作都無問題。」疫情期間,學校停課,教學轉到網絡進行,他需要花額外一點時間,練習如何透過鍵盤操作Zoom。這段時間,盧勁馳努力學習「不外出」--儘管這對他而言很難。所以,除了學習使用Zoom外,他還得學習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解決食飯的問題--這是他從未有過的經驗。科技發達,令生活變得便利。不過,對視障人士而言,這些理所當然的「便利」,卻是大挑戰。
使用網上平台帶來挑戰
盧勁馳獨居,疫情下,他盡量留在家中,不到街市買菜,面對食飯問題,確實讓他為難了好一陣子。疫情期間,方便快捷的網上外賣平台深得眾人喜愛,不過,對於視障人士而言,卻是高端玩意,並不是如此容易操作。「這不是我們很多(視障)朋友會做的事。」盧勁馳坦言。別無他選下,他邁出第一步,學習如何透過手機程式買外賣。盧勁馳說,視障人士使用智能電話,一般會用內置語音讀屏功能作輔助。然而,雖然能把手機程式的名字、收到的信息一字一句清晰地讀出來,但限制仍然不少。「雖然它能把字讀出來,但你不知道那個程式的介面是如何,每當使用一個新程式時,都要比其他人花費更多時間。」他憶述,當時學習登記和使用相關程式,往往花上數天。「以前很少用到這類程式,但疫情之下,也迫於無奈要適應。」
科技發展不一定便利所有人,令盧勁馳苦惱的,還有Zoom。他現時於中文大學的研究院就讀文化研究,停課期間,所有課堂透過Zoom進行,這對他來說又是另外一項挑戰。盧勁馳憶述,當得知要用Zoom上堂時,他便馬上研究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它。教學資源不難尋找,學習用鍵盤操作Zoom也得心應手,但當正式使用時,往往「意外頻生」。有的文件無法打開;遇上評估要開一張試卷時,卻無法保證每一種殘疾的學生都能順利做到。同時,由於視障人士操作起來限制多,也令身為tutor的他無法有效率地履行職責。「我要做的程序比正常人多很多,所以在這種着重即時互動的情況下,會做得很慢。」大學何時復課?復課後會否維持網上教學模式?此刻仍是問號,但至少仍會維持一段時間。然而,雖然諸多不便,但盧勁馳仍坦然面對。「聽障人或許比較不喜歡網上教學,視障人士就一半一半吧,我覺得還好。」
失明人比正常人更加清醒
疫情初期,全城口罩荒。憶起這段日子,盧勁馳仍清晰記得當時的憂慮與恐慌。「當時見到很多公公婆婆都去排口罩,我們這些較年輕的視障朋友都有考慮過,要不要也走去通宵排隊買口罩。」然而,有些視障人士本身有病在身,也屬高危一族,深思熟慮後,最終覺得「博唔過」而打退堂鼓。「當時,作為弱勢群體,那種恐慌感是很多(視障)朋友都感受得很切身。」沒有跟在望不到盡頭的人龍試圖買一個希望,盧勁馳轉而尋求朋友協助。後來,專為視障人士及殘疾人士服務的機構紛紛向他們派發口罩等物資。「他們很好,有段時間,知道我們不方便出門,乾脆把口罩送上門給我們。」
口罩荒,令盧勁馳有過切切實實的恐慌感,不過,說到廁紙荒與米荒,他卻嘲笑人們的不理智。「我當時就想,如果無廁紙,能否用報紙代替?」當眾人在超市進行糧食物資搶奪戰時,盧勁馳卻笑言失明人士比正常人士更加清醒。「有時不是不夠用,而是身邊的人都處於一種極恐慌的狀態時,才令你感到焦慮,這些才是真正的傳染病。」
疫情下認清了真正的朋友
70多歲的皮蛋,疫情前,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一些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機構舉辦活動,常常見到皮蛋的身影。他喜愛電影和話劇,儘管無法看到大銀幕或舞台上演員的一顰一笑,但在口述影像服務的輔助下,他樂在其中。然而,受到疫情影響,所有活動均告取消。他說,疫情過後,最想回到機構參加活動,與久未碰頭的老友敘舊。雖然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家中,但疫情令皮蛋擴闊了社交圈子,感受到人間溫暖,「也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
皮蛋不像盧勁馳般年輕力壯,疫情初期面對物資荒,像他們上了年紀的視障人士,只能「佛系」應對。皮蛋頗有先見之明,他憶述,很早期,已預知市面上會出現口罩搶購潮。因此,他便拜託藥房職員為他預留數盒。後來,全城瘋搶, 一罩難求,藥房職員也無能為力。徬徨之際,一些專門支援視障或其他殘疾人士的機構紛紛向他們伸出援手。「有很多善心人士向機構捐贈物資,機構便會把物資分派給有需要人士,有很多途徑幫助我們。」物資如此緊絀,但仍有不少有心人為他們張羅物資,回想起數月前的日子,皮蛋感慨地說道:「香港真的有很多善心人,願意出錢出力。」
皮蛋憶述,在廁紙荒那段時間,碰巧家中的廁紙也耗盡了,「左撲右撲」也搶不到廁紙。幸得在看展覽時認識的職員主動問他家中物資是否足夠,得知情況後為他排隊購買廁紙,令他十分感動。20多歲那年,命運與皮蛋開了一場殘酷的玩笑,他的雙眼因交通意外失明。此後,由於生活方式改變,身邊相熟的朋友漸漸疏遠他,他形容,當時猶如墮進幽暗深谷。嘗盡人情冷暖,皮蛋特別感激別人的雪中送炭。「疫情期間,認識多了視力健全的人,擴闊了社交圈子,看到什麼人願意幫助自己,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