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的業界寒冬,不僅造成了大量從業者的流失,更令許多原本有意進入粵劇界發展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從事粵劇行業並非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興趣與嗜好。」高潤鴻說,現今願意入行的人十分緊缺,因此通常不是他們去吸納人才,而是先吸引有興趣的素人入行,再發掘其潛能並加以培養,他將這種培養方式稱為「先入行,再磨練」。但是,為培養出更高質素的粵劇界新人,高潤鴻認為還有許多路要行。
於他的父輩及更早時期,最尋常的培養方式是「師徒制」,甚至還有像他一樣的「家庭制」,而今出現了八和粵劇學院、香港演藝學院的粵劇專業等「學院派」,報讀之人不少。不過,高潤鴻認為即便接受過學院系統性的教育,從業還是要由入劇團開始:「學院派師資很好,在基礎方面比如走台、樂器演奏技巧等都可以教得很到位,但真正演出,還是要跟着有經驗的前輩實踐,只有跟劇團演出,你才會知道有些突發性狀況要怎樣處理。」
師徒距離遠阻礙多
「學院派」師徒之間的距離感也是另一重障礙。「老師比較溫和,學生的吸收就比較尷尬。從前隨師父入團,演出就是工作,有任何差錯就會遭到班主和前輩毫不留情的責罵,感到壓力才會做得更好。像我是由父親一手帶出,關係親密便更嚴厲,『嚴師出高徒』,現在仍是這個道理。」
在常年對新人的挖掘過程中,高潤鴻已慧眼獨具。他認為唯有師徒關係更加親密,才可實現對新人更為精準的觀察判斷:「新人有些身體柔軟度好,一跳幾高,或是學樂器容易上手,稍微玩一玩便會,這些都容易看出一個人是有天賦的,但這樣的學生不一定能比得過那些看起來天賦不足、學習費力的。」高潤鴻說,從事這行有天賦固然重要,但自己更在意學生是否刻苦,願意為表演付出多少心機。他希望粵劇界的新一代,不僅可以技藝精良,還要有創新意識,做出更吸引觀眾的劇集,肩負起復甦行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