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皇家御用製筆師家族竭力傳承 張虹霓守護毛筆博物館 為香港留下文化記憶

2020-06-17
■毛筆博物館館長張虹霓。■毛筆博物館館長張虹霓。

「文房四寶」的故事(上)

眼睛是一個人的靈魂之窗,而書畫對於中國人來說則是追溯文化底蘊的憑藉。隨着一個又一個朝代的沒落、興起,從古至今,由南北朝時期起經歷朝代更替來到現代社會,毛筆、書畫幾乎沒有離開過中國人的生活,它給我們記下了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但當科技充斥着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又是否能夠想起毛筆和書畫是能夠帶給我們的一道道美麗風景與藝術境界?

蒙恬情急之下靈機一觸,打破當年書寫的障礙,無意間將毛筆改良成一種更流暢的書寫工具。毛筆為不同朝代的中國人傳遞信息,並以文字和繪畫記下了歷史和人文故事,通過作者的一隻手、讓筆和墨落在紙上,讀者可以窺探一個人的思想世界和時代背景。雖然毛筆的主要功能書寫文件,早已被硬筆和科技取代,但它卻是其中一些現代人所追隨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苡楠

你可知香港有個「毛筆博物館」

香港人又可知,如今於土瓜灣一條小街上有間「毛筆博物館」, 由皇家御用胎毛筆第五代傳人張虹霓設立,非謀利組織香港毛筆博物館協會支持,展出來自不同地方、年代、物料製作的毛筆;毛筆館亦主辦各種各式的毛筆文化教育推廣活動,包括毛筆視覺藝術、歷史、文化、考古、毛筆書法講座、毛筆書法課程、毛筆書法導賞參觀、 毛筆示範、毛筆工作坊等;並安排本地毛筆文化藝術家、學者和專家分享經驗,藉以讓市民提高對毛筆視覺藝術的認識。館長張虹霓還身體力行竭力將毛筆文化推及至香港不同的角落,讓我們能夠探索毛筆的過去和現在,也為毛筆文化鋪墊未來。

毛筆博物館館長張虹霓生於東北遼寧省,家族一直靠製作毛筆為生,其曾太祖母張楊氏是皇家御用製筆師,尤其善於製湖筆和胎毛筆,而母親張翁氏則會製作各個類型的毛筆。出生於毛筆世家的張虹霓,對於製作毛筆本身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小時候更打破了製作筆技藝傳女不傳男的傳統,成為了毛筆第五代的傳人,他感覺自己有肩負傳承毛筆文化的重任。「我7歲就接觸毛筆,13歲就開始做毛筆,至今我已經70多歲了,對毛筆還不厭倦。」

張虹霓將一生的時間都獻給了毛筆,笑言自己除了製作毛筆就不會別的手藝,所以他除了創辦毛筆博物館以外,亦將製作與修復毛筆的技藝傳承給自己的子女張振宇、張靜瓏,讓他們成為第六代傳人。「一般人都會歌頌書畫作品和其創作的人,卻往往會忽略製筆的人。」張虹霓希望藉着代代相傳,往後無論是觀賞作品的人還是用筆的人都會知道製作毛筆的艱辛,懂得珍惜它們。

毛筆博物館在40年前成立,張虹霓希望藉此提高大眾對手工藝毛筆製造以及毛筆修復的興趣,並通過展覽、教育和各種活動,讓大眾知道怎樣去欣賞毛筆、學會怎樣用一支毛筆來寫出有水準的書法作品和繪畫,從而贏得更多人對毛筆的尊重。

製毛味道惹警犬誤為違禁品

「天下萬物皆能做毛筆。」根據張虹霓所述,毛筆的原材料分為三大類型:天上飛的禽獸羽毛、地上走的禽獸和人類毛髮以及在水裏游的禽獸毛髮。毛筆博物館裏不但展出了常見以羊毛和雞毛所製作的毛筆,同時亦收藏了用象牙、蛇皮、虎毛、熊毛、鷹毛等各種動物製作,共幾萬支的毛筆。然而,近年國家開始重視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等法律體系,大量製筆的原材料被禁止,所以今天在館裏看見的毛筆都極為罕有。

除此以外,館裏既有中國清朝、明朝保存至今的文物,也有屬於香港在英國殖民時期以及回歸以後產生出來的毛筆物種,張虹霓認為這些對於他家族,甚至對於香港人來說都是很獨特的文化產物。尤其是胎毛筆,是張虹霓將古時專為皇室成員理髮的過程儀式,將出生嬰兒的頭髮剪下來製作成毛筆的技藝帶到來香港。

「我們在英國殖民時期在香港開創了這個行業,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要是我們現在將這些傳統技巧和精髓再帶回內地去,將來這個回憶就不再只屬於香港人了。」

張虹霓在1969年來香港定居,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香港在英國的管治下,中國傳統文化被慢慢淡化。「當時的香港進步得很快,成了商業社會,所以這種少數工業發展就舉步維艱。」

當時張虹霓身處於在毛筆工廠尚未盛行之時,即使他對於毛筆手工製作的工序十分熟悉,也直言製作毛筆並非一件輕鬆的事,甚至可以形容為一種厭惡性的行業。他記得1972年的時候,隨父親在尖沙咀擺地攤現場做毛筆,由於毛筆筆頭上的毛大部分都是由動物的皮毛和羽毛來製作,製作過程中難免會發出一種讓人排斥的味道。張虹霓憶述,每當警察帶着警犬巡邏的時候,聞到這種味道警犬就會向前衝,時常引起警察誤會味道是來自於毒品或者是別的違禁品,彼此之間很容易產生摩擦。時代越是變遷,毛筆原材料在這個城市的供應越來越少,工廠北移,香港人購買毛筆要靠內地供應和生產。

「英國人不會禁止任何文化發展,但也不會鼓勵,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人不懂得欣賞我們的字畫,書畫的藝術在香港更難被發展起來。」張虹霓希望為香港留下這個快將消逝的文化記憶。

應珍惜得來不易的文化產物

最令張虹霓感到痛心和費解的是,無論是英治時期還是回歸以後,香港人本身對於書畫教育就欠積極性,大部分學校在小學以後便沒有正統的書法課堂,難以培養下一代對書畫的審美和興趣。

看着書畫與毛筆文化在傳統學校被忽略,張虹霓只好在毛筆博物館裏花更多的心思來吸引大眾的關注。除了展出不同類型的毛筆以外,張虹霓更積極擴大毛筆在社會上的觸及面。其中項目「一人一筆一故事」邀請到已經成名的書畫家將過去用過的毛筆捐出,並鼓勵他們分享毛筆的來源和與毛筆之間的故事,毛筆博物館收到以後就會幫忙修復,將毛筆放進展覽中。另外,張虹霓亦會定期到不同中小學、理工大學、香港大學以及孔子書院等高校舉辦展覽和活動,還會到伯裘書院給學生講解毛筆製作,讓他們認識傳統文化外,也鼓勵他們創作,通過不同的途徑給毛筆拓展更多可能性和未來的延伸。

政府對文化資助的規條生硬

然而,張虹霓平日同時要兼顧博物館的日常支出以及舉辦展覽和課程的各種事務,直言這並非他一個人能力所及,即使子女也有參與協助,對於他來說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或者政府的支持,不免會感到力不從心,就如他所形容:「一個不收門票的博物館就是花錢的單位。」但自己越是年邁,對於毛筆的承傳張虹霓就更感責無旁貸。

「曾經向政府申請過資助和牌照去經營毛筆博物館,當時曾問及我的資歷和學歷,他們說博物館應該有教授、專家或者博士,然後就問我『關於毛筆,你有什麼文憑呢?』」張虹霓告訴記者,自己1966年因為當時的社會運動,上了中學以後就沒有再讀書,無論怎樣也不會符合政府對於文化資助的要求。但「文化」在香港生硬的定位和規條往往成為了毛筆博物館發展的阻力。「製作毛筆本身就是從文化而來,文化是所有事情的出路,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未來。」張虹霓相信每個中國人內心都埋下了一顆中國文化的種子,而作為中國人有責任去思考和釐定中國文化。「前人將文化送給你,將來和前面的路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了。」他仍然為毛筆博物館摸索路向、尋找新機遇的張虹霓盼年輕人能夠珍惜得來不易的文化產物,讓下一代能夠親手接下這份瑰寶。

香港毛筆博物館

地址:香港九龍土瓜灣道明倫街22A地下舖

電話:852-23664677

E-mail:hkcwbm@gmail.co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