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緣巧合下經過毛筆博物館的伯裘書院視藝科陳艷芬老師,參觀當天收穫了不少有關毛筆的故事,豐富了她對其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因此,陳老師特意邀請張虹霓來學校給學生授課,帶着學生一同到毛筆博物館參觀,由認識書畫工具開始,希望他們能夠真真正正體驗毛筆起源、毛筆製作的工序。「學校的課外活動也有書法班,但是參加的人很多,真正能夠接觸這門藝術的人很少。」陳老師盼通過張虹霓從書法的根本讓學生開始接觸和了解,激發學生的文化意識與興趣。
毛筆的製作方法一共有371種,張虹霓笑言:「伯裘書院創出了第372種方法。」毛筆博物館過去兩年間與伯裘書院合作,在學校舉辦「一人一筆一故事」手製毛筆工作坊,先讓學生設計毛筆的樣式,再將傳統製作方法和現代的3D打印技術相結合,製作一支屬於自己的毛筆、創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後在不同地方展出。「我覺得毛筆或者筆桿已經在記錄這個年代的所有東西,3D打印就記下了這個時代。」陳老師說。另外,工作坊也鼓勵學生以感恩、敬師和惜友為創作基礎,從而有所反思以及學會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
其中作品「熊貓筆」由中六學生何姿薇所創作,筆桿是一根紫色的竹子,卻沒讓人看見熊貓。「師傅(張虹霓)告訴我們每一支毛筆都有它背後的意義和故事。」何姿薇盼用這個方法來表達出越來越多動物的棲息地受到破壞、對全球暖化的關注,而熊貓也無可倖免成為其中一分子。同樣是中六的學生張詩詩則創作了書畫作品「跳動的愛」,利用傳統書法加上創意,在「愛」字中間特意設計了一個心電圖,藉此表達對中國文化是永活,而且是一直跳動的。
「現在的時代太讓人煩躁了,寫毛筆字讓人靜下心來,鍛煉和釋放自己的心情。」張詩詩說。創作出自己的作品除了帶來了滿足感以外,工作坊也加深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認同感。何姿薇和張詩詩都認為身為一個中國人,既有必要學習書法這種傳統文化,也有承傳下去的責任。「我覺得應該給下一代至少有一個接觸書畫的機會,因為過程中他們會發現中國文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