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外來工吳桂春的故事引起廣泛關注,大概是因為兩個「反差」,一個低學歷農民身份帶有的「讀書人」印記,一個是讀書人和刻板印象的東莞之間的情感碰撞。事實上,東莞作為製造業大市,正在逐漸改變和塑造着它的形象。能夠培育讀書人,留住讀書人的身和心,本身已經是軟實力的提升。
吳桂春在打工之餘,能夠堅持12年閱讀,特別是與東莞圖書館擦出火花後,為了能夠盡量多看書,甚至不吃中午飯,從開館看到閉館,真正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境界。
借閱書籍 一視同仁
不得不說,除了吳桂春愛書,東莞以及東莞圖書館對外來工敞開胸懷的開放姿態,以及在這個基礎之上所採取的一系列便利措施,起到重要的作用。筆者記得,當年東莞圖書館位於南城區的新館開放,成為當時全城的大事,市民爭相追捧。作為外來工輸入大市,公共圖書館服務廣大外來工,是應有之義。近年來,為了服務好這個群體,東莞圖書館還舉辦了專場活動。外來工在圖書館借閱書籍,也和當地市民同等待遇。如今,東莞圖書館還在各鎮街設有分館以及服務站,外來工能夠輕鬆借到書、讀到書。
東莞作為享譽世界的工廠,機器轉動和不斷流動的生產線是很多人對其的想像,曾經大熱的夜店、會所現象亦被指是枯燥製造業的衍生品。然而,東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公共文化和民生保障方面,常年保持大投入。
近年,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音樂劇之城等一個個彰顯城市氣質與精神內涵的「文化品牌」,相繼成為「世界工廠」的新標籤。 同時東莞積極打造「文化周末」「茶園遊會」「花燈文化節」「油菜花節」「非遺墟市」等文化品牌,在不斷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的同時,讓 「莞味文化」與時俱進、重煥生機。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