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唐朝,一種羽白、額紅,生有獨特柳葉冠和尖長喙的「吉祥鳥」備受推崇,人與鳥的生動故事廣為流傳。雖然到了20世紀,這種被現代人稱為朱䴉的鳥類全球一度僅存7隻,但人與鳥的故事始終在延續。
日前,「秦嶺家園.朱䴉油畫作品展」在西安正式開展,中國知名油畫家、「朱䴉油畫第一人」晏子,歷經10年的積累和沉澱,推出130餘幅新作。晏子說,她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能將古人和今人對於朱䴉的情感融通。「在用油畫藝術展現國寶之美的同時,亦要傳承好講述好人與朱䴉的故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朱䴉是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被譽為「東方寶石」。早在6,000萬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朱䴉的身影,牠們曾在東亞大陸和遼闊的西伯利亞上空翩翩起舞,種族極為繁盛。然而,進入20世紀,牠們卻一度神秘消失,直到1981年中國科學家在秦嶺腹地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了當時世界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朱䴉才再度開始「復興」。目前,全球朱䴉種群數量超5,000隻,其中中國境內4,400隻,中國朱䴉保護工作者也開闢了世界瀕危物種成功保護的先河。
本次展覽主題為「祖脈秦嶺和美朱䴉」,分為秦嶺大自然、朱䴉藝術和大唐朱䴉故事三個篇章,這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朱䴉主題油畫展。或許是因為身上同時流淌着華族和俄羅斯民族的血液,晏子的藝術風格在目前中國油畫界獨樹一幟。談起朱䴉油畫的創作初衷,晏子坦言這一切都源於小時候的一次經歷。「我的父親是俄羅斯人,母親是中國人,小時候與爺爺一起在俄羅斯生活過一段時間。」 晏子告訴記者,在她10歲時,有一次和爺爺去當地的一座教堂,突然便被穹頂上翩翩欲飛的鳥兒所吸引。爺爺告訴她,這是「天堂鳥」,從此之後,這種鳥兒便經常縈繞在她的心間。「後來,我回到了中國,在陝西洋縣終於看到了活的『天堂鳥』,同時也知道了朱䴉的故事。」也是從那一刻起,晏子暗暗下定決心,這一生或許都要為朱䴉而奮鬥,她將努力用心靈和繪畫的語言,向人們講述朱䴉之美,以及大自然中各種生命形態的歲月靜好。
賦予朱䴉特別精神
可能是從小受俄羅斯藝術的熏陶和感染,晏子特別擅長大膽而巧妙地運用色彩。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無論是朱䴉,還是秦嶺山水,抑或歷史人物,在晏子筆下被賦予生命的同時,似乎又都顯現出一種特別的精氣神。畫者將情感與自然美妙結合,用光影、線條、色彩表達對自然的崇敬。通過一幅幅作品,即呈現了畫者的愛心,又像是一種吶喊,呼喚人們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珍惜自然、善待自然。繪畫即是畫心,此次展出的每幅作品都蘊含着晏子獨到的境界,飽含着濃濃的情懷,洋溢着對大秦嶺的崇敬之情,以及對於朱䴉的熱愛之心。
展覽第一部分「秦嶺大自然」以寫實為主,作品重在客觀景物的描寫,氣韻生動,意境深邃,風格豪邁奔放而又清新脫俗。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祖脈。在這一部分,晏子雖借「朱䴉」之名,但其實更多展示的則是秦嶺的山、水、花、草,以及由朱䴉、熊貓、金絲猴、羚牛「秦嶺四寶」構成的和諧自然。無論是《驪山晚照》《人間鳳凰》,還是《終南山》《林中精靈》,都描繪出一個藝術史詩般美麗的秦嶺家園。尤為讓人矚目的是作品《祖脈秦嶺和美朱䴉》,朱䴉和秦嶺山脈的相互襯托,以色塊為主的構圖,筆觸強勁,層次分明,給人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畫作是情感自然流露
展覽的第二部分「朱䴉藝術」可謂是百鳥朝鳳。畫板上隨處可見的朱䴉,展翅高飛、逐水而行、岸邊嬉戲、枝頭佇立,或靜態、或動態、或半動半靜,畫家用油畫顏料隨意描繪心中對朱䴉、色彩、風景,以及情感深處的某一種感動,調和自己想要的色彩,潑灑在畫布上。讓顏料自然流淌,讓色與色自然融合,讓心與顏料一起在畫布上遊走,堆積出厚重的山、空靈的谷、繚繞的雲霧,勾勒出山村小舍,點綴出靈巧的朱䴉。晏子說,在這一部分創作中,她將水彩技法、國畫技法、油畫技法混雜在一起,相互渲染下,一種意想不到的「意象朱䴉」便成形了。
晏子在現場特地向記者介紹了《疏鬆影落空壇靜》 《天寒水暖自相依》 幾部作品。「朱䴉寫生,顧名思義,就是面對大自然中絢麗多姿的朱䴉,直接作畫。這個時候,每一畫每一筆都必須蘊藏着對自然的感受,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藝術的理解,才能訴說出畫者真實的情感。」晏子表示,在寫生的過程中,她常常將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因素作為表現主觀意象的依據,用強烈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進行加工、提煉、概括。 「或許很多人會說,這與客觀的形象有着顯著的差別。但在我看來,畫面中的朱䴉,不再完全是生活中的自然,而是主體意識與自然作用下的情感自然流露。感受的是一種恬淡之美、和諧之美、超然之美。」
一早趕來參觀畫展的西安市民龐先生表示,本場展覽以秦嶺、秦人的視角和豐富的精神內涵,用油畫的形式、詩畫的意境、夢幻的傳說,通過朱䴉進行了一次敘述性和象徵性的情感抒發。畫家將植物、動物,以及春、夏、秋、冬的寫意與寫生形象結合起來,用一種新的表現形式,給人新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自然、寫意、夢幻,而又充滿詩意、象徵、對比。看這樣油畫,在感動中特別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