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生於非典,考於新冠」,應屆考生可謂特殊少年,對於這一天踏入高考場的每一個學子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疫情延遲了一個月的高考,不可以再延期,必須開考。考生上千萬,家長數千萬,高考必備人員幾百萬,這是疫情發生以來,全中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聚集。為了避免疫情爆發,考場要安排一名副主考,專職負責疫情防控,每個考場設安全員、清潔消毒員、醫師、護士,設置備用考場、隔離考場、應急疏散通道、應急避險區域。考生不准戴手錶、項鏈、手機,考生不得提前交卷,確保考試後人員不聚集。在監考人員收取試卷整理、清點期間,考生靜坐等候,待清點無誤、核驗完畢、發出統一退場指令後,由安全員監督考生依次排隊退場,有序離開。家長不可靠近考場,不可聚集等候,接送車輛不能停留,各種措施疊加,堪稱史上的特別高考。
如此特別,牽動幾千萬人心,驚動社會的高考,與之相比的是1977年。那一年,高考招生方案已經確定:「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還是老一套。鄧小平聞知有大學教授反對這種埋沒人才的高考制度,就問教育部長: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此時已經是8月份,小平分析了情況後當機立斷:「既然還有時間,就堅決改,把原來的方案收回來,今年就改,不要再等了!」10月《人民日報》頭條宣布恢復高考,參考人數多達數十萬,為了有足夠的紙張印考卷,連《毛澤東選集》都擱置印刷。
高考重建公平公正,擇優錄取,從此改變了多少人的人生軌跡,當中有剛從部隊復員的劉震雲,黑龍江建設兵團的王毅,高齡考生易中天、張藝謀......我也是其中一員。
我考試的考場就很特別,設在北京鼓樓大街的鼓樓。鼓樓位於北京城中軸線地安門大街北端,是古代的城市報時台。擊鐘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俗曰「緊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間六次,共為一百零八響。走進陰涼的古建築,坐在高大的穹窿頂下,頭頂上空間足有4層樓高,書寫着改天換地的考卷。鼓樓又名明恥樓,1977年的高考,是一個明辨真假榮恥是非的考場。我有幸考入心儀的高等院校,從此改變人生。
轉眼間四十餘年過去,又一場重來的特別高考,必將銘刻歷史,像我們1977年考生一樣,今年的考生一生都會說,我是2020年的高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