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投資理財 > 正文

滬股通錦囊:吸引中概股回歸制度要跟上

2020-07-13

宋清輝

近期,有不少內地互聯網企業選擇在港交所二度上市,雖然處於境外,但已經回國,又一次讓人們開始思索,那些不斷為境外股東帶來價值的優質內地企業,什麼時候才能在A股市場上掛牌,讓內地投資者享受到豐厚的投資回報。其實,吸引中概股回歸不難,在制度方面像境外資本市場那樣放開准入門檻,放開漲跌幅限制,在市場方面鼓勵機構和投資者投資這些優質股票,說不定內地企業就不願意到境外去上市了。

如果在2018年11月份前,就「A股如何吸引中概股回歸」來進行討論,我有許多想法和建議,現在則沒有什麼想法。科創板已經實施,創業板每日的漲跌幅限制也變成了20%,註冊制也讓不少科技型企業蠢蠢欲動,只不過還是有很多硬性條件攔住了想在A股上市的企業,因此他們選擇去看起來包容性更多一些的資本市場上市。

現在,我認為中概股回歸A股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一方面,A股的各類政策和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門檻在放鬆、方式在市場化、監管在趨嚴;另一方面,A股在境外時常莫名「躺槍」,時不時有惡意做空機構憑空揑造負面信息。隨着A股市場包容度增強、境外市場環境不如意的情況增多,中概股未來回歸A股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實際上,很多內地企業本想着在A股上市,但在此前嚴厲的財務要求,以及核准制的背景下,A股IPO需要漫長的排隊過程。這樣導致不少企業有了「在哪上市不都是上市」、「美國資本能獲得全世界關注」、「美國股票漲得厲害」等「國外月亮比國內圓」的想法。

或將帶來稀缺性投資機遇

可以說,內地資本市場近年來的許多努力,例如滬港通、深港通,再例如科創板,都釋放出資本市場將持續完善、持續推動市場化的信號。如今,中國證監會、滬交所和深交所都在積極努力推進資本市場改革,但資本市場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很多事項、內容都必須嚴格、嚴謹地研究、論證、路演、試點後,才能推廣實施,如果只是純粹認為會對資本市場有益而推出相應政策,可能得不償失。

在上述背景下,由於中概股回歸帶來的投資標的的拓寬,投資機會明顯,互聯網電商、在線教育、社交媒體等板塊的回歸,或有望帶來稀缺性投資機遇。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床頭經濟學》。本欄逢周一刊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