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古文解惑】廉藺出身大不同 早埋下衝突伏筆

2020-09-04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深遠。全書體例創新,分為〈本紀〉十二卷、〈表〉十卷、〈書〉八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其中,〈列傳〉佔全書篇幅最巨,所記內容亦頗有劃時代的意義。現謹分篇導讀中學文憑試範文之一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略窺其要: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①。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③?」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④?』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⑤,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⑥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⑦伏斧質⑧請罪,則幸得脫⑨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戰國後期,秦國勢力最強,不斷擴張版圖。趙國與秦國毗連,自然備受威脅,衝突不斷。但在廉頗與藺相如協力下,趙國得以抵抗秦國,成功捍衛本國利益。本篇所述,即為廉、藺二人的生平事跡。上文介紹廉、藺的背景和官位,起首即突顯出兩人身份地位懸殊,為後來種種矛盾衝突埋下伏筆。詳情如何,且待下回再續。

譯文

廉頗是趙國的優秀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頗擔任趙國將領攻伐齊國,大敗齊軍,奪取陽晉,獲任命為上卿,以勇氣聞名於諸侯。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在位時,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聞這消息後,派人送信給趙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趙王和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議:想把璧玉給予秦國,但恐怕得不到秦國的城邑,白白受騙;想不給予,又擔心秦國軍隊攻打過來。計策沒有定下來,想找一個可以出使回覆秦國的人,也沒有找到。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呢?」(繆賢)答道:「我曾經犯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我,說:『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收留你)呢?』我告訴他:『我曾經跟從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說「願意和你交個朋友。」我因此得知(他會收留我),所以想到他那裏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而你得到趙王寵愛,因此燕王才想跟你結交。現在你卻是從趙國逃亡到燕國,燕國畏懼趙國,在這種形勢下一定不敢收留你,而且還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你不如解衣袒露肩膊,伏在斧質上請求治罪,這樣或許可以僥倖獲得赦免。』我聽從他的計策,幸運地大王亦赦免了我。我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有謀,適宜出使。」

註釋

① 以勇氣聞於諸侯:倒裝句,即「以勇氣於諸侯聞」,指以勇氣聞名於諸侯。

② 遺趙王書:送信給趙王。遺,送。書,信函,文件。

③ 何以知之:倒裝句,即「以何知之」,指如何得知。

④ 何以知燕王:倒裝句兼省略句,句本「以何知燕王」之倒裝,又省「知燕王」之事,指如何知道燕王願意收留。

⑤ 會境上:會,相會。境上,指燕趙之邊境。

⑥ 彊:強。《說文》:「彊,弓有力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有力之稱。」

⑦ 肉袒:解衣露出上身。古人在祭祀或謝罪時常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情。

⑧ 伏斧質:伏在刑具上。斧質,腰斬犯人的刑具。質,指腰斬用的鐵砧。

⑨ 幸得脫:僥倖可以脫罪。幸,通「倖」,僥倖。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