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在傳統反對派仍在糾纏是否「總辭」之時,不少反對派政黨面對的已經不是辭職與不辭職的問題,而是生存與滅亡的問題。由李卓人一手創立的工黨,近日就爆發嚴重的退黨潮,創黨成員梁啟智早前宣布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近日副主席黎恩灝及前立法會議員劉小麗等人也相繼退黨,劉小麗說入黨後未能有效為工黨增添力量,故希望以另一種方式合作云云。
這些人都是工黨的核心人物,是除了李卓人以及傀儡主席郭永健之外,工黨較為拿得出手的人物,現在竟然在同一時間宣布退黨,當然不尋常,更不是什麼為了增添力量,而是樹倒猢猻散。當中既是由於投機政客利盡則散的本性使然,也是由於工黨近年的路線、方向、策略基本完全失敗,特別是面對「攬炒派」的挑戰進退失據,不敢抗衡「攬炒派」,未能堅持走務實路線,在保障勞工權益上更是交了白卷,這樣的政黨怎可能有前途?分崩離析是意料中事,這對於其他傳統反對派政黨也是一個警號。
說劉小麗等人退黨是因為利盡則散,原因是工黨的創立根本就是為了選舉,為了議席而來,否則李卓人沒有必要在職工盟之外又搞出一個工黨。工黨由成立第一天起就是為了議席而不是勞工。因此,工黨在創立後也不斷「招降納叛」,不管是否重視勞工、是否走基層路線,一概來者不拒。劉小麗當年加入工黨,也是因為在宣誓風波中被DQ議席,為了東山再起才靠攏有意擴張九西版圖的工黨,聯手打遏馮檢基,才有了這樣的利益同盟。但最終劉小麗再次被DQ,李卓人「冷手執個熱煎堆」,可惜最終也難逃落敗下場。
九龍西補選的失敗,再加上劉小麗「本土自決」立場,令她知道再次參選的機會極為渺茫,既然參選夢碎,再留在這個半死不活的工黨也沒有多大意思。至於其他退黨中人,大都屬於較年輕當打的一群,這些人加入工黨本來就是為了選舉,眼見工黨聲勢江河日下,李卓人、張超雄之流已成「票房毒藥」,工黨不但對激進一群沒有號召力,更不斷流失原有支持者,李卓人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在九龍西補選落敗已是明證。這樣,對於一班為了政治利益而加入工黨的政壇投機者而言,確實沒有再留下的理由,而在早前戴耀廷的「初選」中,工黨更全軍覆沒,成了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引發工黨出走潮。
工黨的急速泡沫化,完全是咎由自取,也是被「攬炒派」的背後抽刀所致。作為傳統反對派一員,工黨與「攬炒派」的立場、定位、支持者本來南轅北轍,但在去年修例暴亂,工黨竟然全面投向「攬炒」陣營,李卓人臨老「走激」,傀儡主席郭永健以為激進路線奇貨可居,可以為工黨吸納票源,結果被「攬炒派」牽着鼻子走,逐漸失去了自身的定位和優勢。
反對派內陣營林立,要生存必須有自身明確定位,工黨最大特點或優勢就是勞工基層色彩,不是對抗攬炒。如果要走激進攬炒,為什麼要支持工黨?不如支持黃之鋒、人民力量之流,現在工黨既不能變成「攬炒派」,又丟棄了自身的勞工福利路線,「攬炒派」的示威抗爭永遠跟在後面,以為「齊上齊落」,其實不過成了「攬炒派」的尾巴。
這樣一個沒有定位、沒有特點的政黨怎可能有前途?之前「初選」的全線潰敗,已說明工黨左搖右擺的投機主線,完全沒有市場,在當前反對派內「群丑逐鹿」的情況下,工黨毫無存在感,也無賣點,保住少數區議會議席是可以,但要謀奪立法會議席,工黨根本力不從心,而一個沒有立法會議席的政黨,無錢無權無面,泡沫化是理所當然。
工黨的教訓也敲響了其他反對派政黨的警鐘。除非他們鐵了心要走所謂國際線、街頭線,全面撤出建制撤出議會,否則他們是時候思考一下自己的前路,繼續跟隨「攬炒派」尾巴,走反中亂港之路,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走上一條敗亡的不歸路。今日工黨,就是明日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