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深圳:充滿創新和危機意識的城市

2020-09-14

唐傑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 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

深圳是一座年輕移民城市,具有經濟社會學中特有群體危機意識,構成了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深圳極大地壓縮了城市成長轉型的時間,四十年時間,經過多次轉型衰退構成的由低向高快速升級,走向了世界創新城市的前沿。

城市的發展是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也是社會學和文化學研究的對象。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深圳獨特的城市社會文化學和社會經濟學現象。或者說,僅僅用經濟學思維闡述深圳的發展是有缺陷的。

深圳是一座基本沒有資源稟賦的城市,流動中的移民人口構成了這座城市的稟賦,構成了特有的社會文化學特徵。其中最為鮮明的可能是,從流動人口到移民,對所選擇的遷徙城市未來的前景會很敏感,這就構成了深圳所特有的滲透到骨子裏的危機意識。

過往四十年,深圳遭遇多次挫折與衰退,引起過無數次關於危機的討論。

一直以來的說法是,深圳建市之初只有兩個工程師。

經過短短數十年的發展,截至2019年底,深圳GDP從不到2億增長為2.7萬億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081件,連續 15年居國內城市之首,總量超過英國、韓國、新加坡,用40年成長為國際創新之都,堪稱是一個奇跡,背後的原因和路徑值得解讀。

深圳無疑是推行改革開放最為系統的特區,市場化改革貫穿於深圳40年發展的全過程。深圳創新的基因隱藏在市場化的進程中。早期集中改革動能,着力構建市場經濟體系,把資源配置方式轉向市場主導,包括鼓勵興辦私營企業、引進外資、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證券交易所等等,這些看似與創新沒有直接關聯的改革措施,後來成為深圳走向創新的重要制度基礎。

計劃經濟年代,人的能動性被束縛在各種條條框框中,就像當時的廣播體操呈現的圖景,所有人動作整齊劃一,僅僅在第八節跳躍運動時能看到某些有能量的人比其他人蹦得高那麼幾公分。深圳的市場化進程給那些高能級的人提供了發揮的機會,那些能在第八節跳躍運動中比別人蹦得高的人選擇到了深圳。

深圳創新秘訣裏很重要的一條在於:深圳是中國第一個把創新從純科研的活動轉變成為經濟活動的城市,長期以來,高度行政化科研系統掌握了創新的話語權、資源配置權、創新活動的評價權,是科技、經濟兩張皮的根源。

市場化使企業家成為創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創新投入產出效率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優勢,創新就會成為一種蜂聚和蜂聚擴散的現象,創新引來了更多的創新,成功的企業帶動了更多企業走向成功。(走向世界城市前沿的深圳系列六之一,未完,明日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