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教授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政府推行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截至昨日晚6時,有約136萬人登記預約,有超過170萬市民已接受採樣。這次大型的社區檢測對增強特區政府應對疫情能力,加快本地經濟復甦,以至盡快恢復與內地和海外部分國家通關都有重要作用。
檢測人數固然越多越好,但政府強迫市民參與的做法不切實際,並會惹來部分市民反感。事實上在全民抗疫之際,絕對不宜為社會添煩添亂。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做得幾多得幾多」的策略是最佳的折衷方法。
筆者認為不參與人士對「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的目的只是一知半解。第一,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儘管採樣與檢測有時差,但當參與者獲得陰性結果時必然會感到額外安心。第二,計劃的設計及落實可以為政府未來防疫抗疫作好準備,倘若同類型的傳染病再次發生時,政府也能有效應付。大家試想想,今次政府能夠適當地控制新冠疫情,其中一個原因是吸取了2003年「沙士」抗疫的經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切斷隱形傳播鏈。迄今檢測發現了26宗確診個案,政府隨即嘗試找出這些隱形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針對性地為他們進行檢測;與此同時也會為患者出入過的地方進行徹底消毒。這些措施都能大大減低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
從經濟復甦角度,筆者認為「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非常之關鍵。疫情之下,香港百業蕭條,經濟呆滯不前,旅遊、零售、餐飲、生產等產業無一倖免。以旅遊為例,無論入境或出境人數都受到重創,生意額跌至近乎零。香港機場4月至8月的客運量及飛機起降量分別比去年同期大跌99%及72%,長此下去,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恐怕一去不返。為了盡快挽救此頹勢,政府正在與11個國家聯絡,表達與對方建立「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的意願,互相通關。要讓其他國家評估香港的疫情風險,「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包括檢測後的跟進工作等都會增加香港在談判桌上的籌碼。
除了國際旅遊之外,與內地回復正常通關對香港經濟復甦更加迫切。包括筆者在內的多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建議香港與內地政府推出兩地互認的「健康碼」,不過要落實這計劃,香港必須先要向內地政府證實其疫情已完全受控,就此「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尤其重要。
筆者非常支持「普及社區檢測計劃」,認為它能幫助香港走出現時的困局。藉此亦衷心感謝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離鄉別井遠道而來,協助香港加強病毒檢測能力,以及建設臨時醫院和擴展社區治療設施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