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願者5年拍500軍禮照 留存老一輩志願軍榮光
在一幅全長近3米的百位老兵敬禮照組合而成的巨幅照片中,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蔣慶泉筆挺地昂起頭,莊重地敬禮,茶色眼鏡背後曾被炮彈炸傷的眼中,閃着堅毅的目光。今年已經九十三歲的蔣慶泉被認為是志願軍的經典熒幕形象、《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儘管他從來不承認外界賦予自己的這一重身份,卻也永遠忘不了當時在戰友們的重重保護下,對着電話那一頭的指揮部,喊出那句抱着殊死鬥爭決心的「向我碉堡頂開炮」。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遼寧瀋陽、錦州報道
這已經是「80後」「紅館志願者支隊」支隊長高磊第8次來到蔣慶泉老人家裏。「我拍的老兵戰鬥經歷非常豐富,他們參與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以及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戰役、抗美援越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照片中的老兵,有的失去了手指、手臂,有的沒有了雙腿,有的帶着一身彈片過完終生。「戰爭年代我們的英雄很難留下影像資料,我們這些活着的老兵老英雄有的也甚至沒有一張軍裝照。」作為志願者多年的高磊感到痛心,「軍禮計劃」也由此誕生。「為老兵圓夢!」
2017年,高磊第一次結識蔣慶泉並拍下了老人敬軍禮的莊重一幕。翻看高磊歷時5年為全國各地老兵拍攝的近500張軍禮照,每一張背後都有一段志願者與老兵的感人回憶。「2018年10月,蔣老到瀋陽參加我們組織的一次老兵活動,這才知道他的抗美援朝紀念章3月份就丟了,唯一心願就是找到這枚章。」
老人丟失紀念章 史館展品慨相贈
老人丟的這枚紀念章意義非凡,那是全國性機構在戰爭期間頒發的僅有的兩種紀念章之一,是志願軍參戰的重要證明。「這事兒我得管!」高磊先是通過熟人打聽,而後輾轉各地的舊貨市場、文物市場,如大海撈針。「在2019年我終於找到了一枚紀念章,就在我們的後勤史館。」他口中的史館就是位於遼寧瀋陽的東北軍事後勤史館,這裏展陳着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多個時期原瀋陽軍區的後勤工作史料和文物。「沒想到,我跟館長徐文濤大校一說,他就同意了。」他想起當時館長的一句話:「展品珍貴,情義無價!絕不能讓革命老前輩流血又流淚。」2019年3月9日,這枚滿載着志願者和軍區退休幹部兩代人對志願軍情誼的紀念章,被送到了蔣慶泉老人手中。
困雪地凍傷截肢 無礙寫一手好字
在他的鏡頭下,很多老兵已是垂垂暮年,卻也要使盡渾身力氣敬個軍禮。「最令我難忘和感動的,是在四川成都拍的一位志願軍老兵,他叫周全弟,被稱為『中國保爾』。」在異常寒冷的朝鮮戰場,老人被敵軍圍困在雪地裏整整3天3夜,後來被戰友發現時已是全身沒了知覺,雙手雙腳嚴重凍傷。「雙手從前臂,雙腿從大腿根部,全部截除。」高磊難以形容見到老人時的那種震撼。「老人回國後就堅持用殘臂抱着毛筆寫字,而且書法作品水平很高,什麼是志願軍精神?我想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