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東老兵宣講團的志願軍老兵們積極梳理自己親歷的戰鬥故事,力求全面、真實再現朝鮮戰場上的戰鬥風雲。特別是前線之外,那些雖然沒能進入前線作戰但依然默默付出並堅守崗位的志願軍的故事,也應被後人記住。
自告奮勇排雷 解除艦艇威脅
88歲的老兵李生華是一位從未「登陸」朝鮮的志願軍,他的故事正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海防戰線的一個縮影。朝鮮戰爭時,東北軍區緊急成立了海防巡邏大隊以應對海上武裝力量不足的短板。「1950年我是作為陸軍入伍,但一直在海上執行任務。」1952年正在黃海航行的李生華和戰友受到了來自敵軍水雷的威脅,黑色的巨大水雷頻頻出現在航行水域。「巡洋艦不敢靠近,因為當時並不知道是什麼,上級命令打撈上來。」作為無線電報務員的李生華自告奮勇地上了排雷一線,經過和戰友的努力,水雷被成功安全運送上岸。「我們抓水雷的經驗也在整個大隊推廣開來,2個多月的時間裏,整個大隊抓了20多個水雷,最後集中銷毀的時候聲光震天,我們的護衛艦要是碰上一個就失去戰鬥力。」
親眼見證死亡 回憶難抑傷痛
志願軍老兵姜守英則是始終堅守在丹東救治大後方的醫護。作為當時部隊中年齡最小的護士,她從哭着面對死傷到最終從容應對救治,並終身服務在醫療系統中。「那時很多受傷戰士都以為回國就有希望了,但是傷殘太重了,搶救不了了,很多人就犧牲在這裏。」如今81歲的她紅着眼眶說,「我印象特別深的,有一個南方的小戰士滿頭鮮血,一把死死地抓住我的手,大口喘氣卻說不出話。」直到護士長來到他的身邊,「護士長拉着他的手說,『我明白你,你放心,我一定會告訴你的父母,你回來了。』」老人止不住哽咽,「話說完,他就閉上眼了。」如此傷痛的記憶讓她至今都難以平靜地回憶那場戰爭。「我總是教育我的兒孫,你們少吃一塊肉、少穿一件新衣裳,也一定要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難忘犧牲戰友 製作展板記錄
志願軍老兵謝長平則是那個為志願軍戰士留下珍貴紀念的關鍵一人。從朝鮮戰場回國後,作為文藝兵的他始終忘不了那些犧牲在異國的戰友、烈士,於是他用編年史的表達方式,將志願軍從入朝作戰到戰後歸國的歷史一一記錄下來,並做成圖文並茂的展板,推着一輛三輪車穿梭在丹東的大街小巷。「丹東市內,軍隊,我都去過,後來一個軍報的記者把我的故事寫成了報道,這才有了後來籌建的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當時的流動展車就成為了後來建成的全國唯一一個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的雛形。「剛建立起來的紀念館中,主要的照片和內容也都是按照那個形式做出來的。」後來在紀念館保管部任職的謝長平,也曾多次赴朝鮮為展館建設考察學習。「在朝鮮,我更感受到中朝友誼的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