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利用敵人心理 智保運貨橋樑

2020-10-21
■趙魁英在他鍾愛的鋼琴前敬軍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攝■趙魁英在他鍾愛的鋼琴前敬軍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攝

在范鴻志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中,當過亡國奴也見證了中國民族的強盛富強。「我5歲,發生了九一八事變,當了14年亡國奴。」老人回憶起那段恥辱的家國歷史,「我親眼看到日本人一刀捅死中國百姓,血濺得到處都是。」少年就成了亡國奴,這是老人一生都難以釋懷的經歷。「當我高中畢業已經考上了長春大學的時候,抗美援朝開始了,我就決心去前線。」

投筆從戎,這是范鴻志的人生選擇。「當時我的指導員建議我,應該去參加土改,更適合我。」但對於亡國奴的恥辱滋味,他不想再嘗。「我看到過國家支離破碎,那是慘痛的經歷。」於是寫了血書,他毅然加入到志願軍的隊伍。「我當時的想法就是,一旦美國從鴨綠江打過來,那我又一次當了亡國奴,這是多麼可怕的前景!」

「抗美援朝最後一次戰役叫金城戰役,當時首長給我的任務是到戰爭前線的北漢江架橋。」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是極為關鍵的一場戰役。此時在志願軍60軍擔任司令部工兵參謀的范鴻志更深知這次任務的重要意義--必須保障物質順利抵達前線。「當時首長問我有什麼困難嗎?我說這周圍樹也砍得差不多了,架橋備料有點困難,首長說有支援部隊。」正當范鴻志信心滿滿地表示「肯定能完成任務」時,一個更大的考驗落在了他的身上。

可拆卸便偽裝 令敵人判斷失誤

「橋架好了,只能說你是完成任務的一半!」范鴻志回憶起當時首長的話,眉頭緊鎖,「你夜間架好橋了,白天(敵軍)飛機來了一把就炸了,你等於沒完成任務!」老人下意識地撓撓頭,彷彿變回到戰場上那個緊張接受任務的熱血少年。「橋斷了,運送物資的汽車過不來。」他暗暗和自己較勁:「必須完成任務!」他絞盡腦汁,「我過去在書上看到過的德國水陸兩用坦克,這給了我啟發,就邊走邊跟工兵排的人說,把過去我們繳獲日本的鐵船鐵軸運過來。」這時,一個方案已經在他的腦中形成,他要利用敵人的「炸橋心理」智保這條運輸大動脈。

他先是按照以往的架橋方式,在北漢江兩岸的淺水區域中鋪設好橋樑的金屬框並填滿石頭,讓兩岸看起來是橋樑兩頭的樣子,「中間我就利用鐵軸和木頭。」鐵軸是一種長條形的架橋用材料,方便拆卸和移動。「我就計劃,夜間用鐵軸和木頭架起中間部分,這樣橋就通了。等天亮了就把鐵軸和木料拆下來,運到北漢江上游的地方隱蔽起來,這樣敵人看上去,這段橋就像已經被炸斷了一樣。」回憶至此,老人終於展開眉頭,稍顯輕鬆,「因為這次任務我立了個人三等功。」

戰場不計生死 只為國富兵強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我為的就是國富兵強。」戰場上的范鴻志不計生死,「在朝鮮戰場我真正體會了什麼是槍林彈雨,但我總有刀槍不入的感覺,不怕死!」1951年入朝,經歷了戰爭的洗禮,范鴻志從初入朝鮮時任職工兵排軍事教員,到後來調入志願軍作戰部隊高級部門司令部擔任工兵參謀,他用戰場上的行動詮釋了他心中的志願軍精神。「打出了國威,造福於兒孫!」

步入晚年,范鴻志仍積極參與到抗美援朝志願軍精神的弘揚和傳承中。「我總感覺老了不能『白吃飽』,總想能多參加社會活動。」老人從未停下自己作為軍人的腳步,「我就思考我還能幹啥?只能把過去的戰鬥故事,我們解放軍、志願軍的集體故事講一講,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從丹東邊防戰士到公安幹警,從小學生到大學生,范鴻志不遺餘力發光發熱。「現在崔瑞的義工站活動搞得很好,也希望通過我講的故事弘揚志願軍精神,讓後人得到教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