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疫後城市設計再思系列之一】「都市之肺」設計應以人為本

2020-11-11
■在香港西九龍海濱長廊,大批市民趁假日外出野餐及遊玩,現場有工作人員提醒市民保持社交距離和戴上口罩。 中通社■在香港西九龍海濱長廊,大批市民趁假日外出野餐及遊玩,現場有工作人員提醒市民保持社交距離和戴上口罩。 中通社

疫情體現綠地價值 冀拓更多活動空間

新冠肺炎疫情曠日持久,正當人人都在期望疫情早日結束生活重回正軌時,另一邊廂,相關業界人士已開展了後疫情時代關於建築及城市規劃的討論。疫情影響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曝露了本地城市規劃、公共空間、建築設計的種種問題。倘若再有世紀疫症來襲,香港是否有足夠抗疫能力及反彈能力(resilience)?本系列專題中,記者採訪不同持份者,為後疫情時代的城市設計及規劃出謀獻策。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超過半年,人們的生活模式發生重大改變,也意味茪H們對城市空間的使用有所轉變。疫情曠日持久,香港居住環境狹窄,長期困在家中不利身心健康。因此,市民都到戶外進行各種活動,郊區的行山徑、市區的海濱長廊、公園十分熱鬧,這些商業價值不高的用地,疫情下成了市民舒展身心的「聖地」。綠化空間是一個具抗疫力的城市必不可少的,上述例子中,離市民距離最近、最息息相關的是公園。這期專題先從公園說起,談談如何令公園在設計上更以人為本。如學者陳宗誠所言,疫情過後必須重新檢視公園對社區「抗疫力」的角色,在公園設計和規劃上如何面對往後可能出現的新危機,同時增強公園作為強化城市環境質素、公共壎矷B公眾健康等的功能。■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星期天下午,土瓜灣海心公園內,70多歲的王婆婆俯下身鑽過封條,走近健身設施,靈活地操作荌楊韋]備。記者側目,王婆婆尷尬笑笑。「成日匿埋屋企,對身體不好。」王婆婆說。王婆婆以往不時到海心公園「健身」,但疫情爆發後已留在家中多時,「驚越來越遲鈍。」

尖沙咀的九龍公園則熱鬧一些。年輕媽媽Sue和兒子逛公園。Sue表示,以往周末常帶兒子到商場玩樂,但疫情下,她覺得室外比室內安全,故常與兒子到公園「放電」,呼吸新鮮空氣。 此外,公園也受情侶青睞。Ceci與阿風坦言過往拍拖多是睇戲食飯,從不會到公園。但疫情下戲院常暫時停業,又要避免人多擠迫的地方,兩人便想到逛公園。「以往覺得逛公園好老套,但原來也不錯。」Ceci說。

疫情下,不難發現市民使用公共空間的模式發生巨變。昔日熱鬧的商場變得冷冷清清,戶外公共綠化用地卻成了市民暫時歇息的空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