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封鎖公園設施 忽視市民需要

2020-11-11
■疫情下公園堸楊韋]施的區域禁止內進。■疫情下公園堸楊韋]施的區域禁止內進。

與受訪者聊到公園,他們不約而同談到「以人為本」,可惜事與願違。單看疫情下管理部門對公園封鎖設施,文化倡議者黃英琦(Ada)便認為不合理。她認為政府以防疫為由,把設施圍封看似合理,但她卻認為忽視了部分市民如腦退化患者的需要。Ada多年來對公園設計及管理提過不少建議,無論是疫情下的公園管理還是日常管理,她一句總結:「城市空間有很多相對不太清晰的規例,或只是方便管理者的規例。」

不過,疫情期間,市民似乎在封閉的公園中找到新的可能性。香港園境師學會副會長陳元敬(Paul)便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曾目睹一個位於半山的公園,平時人流不多,但疫情下封了部分設施後反而十分熱鬧,「堶惘釵U種活動發生,嚴格來說不合規例,但有無意外發生呢?又無喔。」Paul認為,現時本地公園的設計過於規範化(prescriptive),指定的地方只能做指定的活動,「這都不是很有效的使用空間的方法。」他點出理想的公園應有的特點──多功能性。惟他直言眼見香港在「開倒頭車」。「緩跑徑就是用作跑步,如果你拿架scooter是不准的。但你隨便去一個公園,會發覺跑步的人其實不多,尤其不是任何時段都那麼多。」他期望,在未來公園設計上可以有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可以做不同種類的活動,「是一個大家分享的空間。」

除了進行不同類型的活動外,在後疫情時代,應跳出框框,進一步開拓公園的可能性,例如進食。早前全日禁堂食令而要市民在戶外進食的悽慘景象,反映出本地公共空間不足以及空間未能回應市民需要。既然公園作為公共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何不在這方面走多一步?先分享一個調查。疫情期間,美國的The Texas Medical Association為不同活動進行風險評估,「1」為最低風險,「10」最高。若在餐廳的室外進食是「4」,屬中低風險;若在餐廳室內進食則為「7」,屬中高風險。似乎戶外比戶內安全。這段時間,Paul也常思考一個問題:「其實如果我們展望未來,是不是應該把現時慣常的模式搬到戶外。」可惜,單看現時公園設計,難做到。Paul亦認為現時的公園設計有未考慮這點:「好簡單,只要在公園圍一些地方,有個亭,有遮蔭就可以。香港都有很多一些桌連椅的設施,不過通常無蓋,落雨就好麻煩。」記者曾到不同公園觀察,發現有蓋的地方通常無^,有^的則無蓋。

Ada觀察到很多大城市的公共空間都很適宜室外進食,反觀本地公共空間設計及城市規劃未有考慮這方面。在政府發表的《香港2030+》中,談到要提升城市宜居度,改善公共空間。然而,疫情的啟示是,一個城市具備抗疫力十分重要,現實的香港卻如此不堪一擊。如Ada所言,城市設計是要能夠回應一些不可預見的疾病。若不從疫情中反思,策略再遠大也淪為紙上談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