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市政協常委、香港五邑總會副會長兼婦女事務委員會主任葉雲妮長期往返粵港澳三地,擔任多項公職,對於政協這份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職務,感到十分榮幸,並自覺肩上的責任重大。因此,她不斷求真務實,扶危濟困,從社會職務、慈善事業等多個維度,積極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發展。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葉雲妮盡其所能協助抗疫工作。目睹內地爆發疫情初期防疫品、口罩短缺,她親身前往海外搜羅口罩。「前線醫護人員對防疫品需求緊迫,我和團隊都非常焦急,用盡方法搜羅口罩,當時我前往柬埔寨親自採購,運回香港,又安排不同渠道送往內地;後香港疫情嚴峻,市民『一罩難求』,我們向外國訂購口罩,又遇上物流、運輸等問題需要解決,總之就像打仗一樣。」
雖然面對種種困難,葉雲妮堅信,大家守望相助,一定能夠克服難關、逆流而上。她強調,政協委員正正要發揮團結的精神,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貢獻力量,關心社會,關懷人民需要,在防疫抗疫方面積極作為。此外,她還提到港區政協不僅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進不同思想觀點表達和深入交流,更要在關鍵時刻勇敢發聲表態,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要維護自己的家園,讓社會和諧發展,體現敢於承擔的魄力,人民政協是一股力量,必須求真務實,共同創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社會空間。」
關心青年發展 把握大灣區機遇
葉雲妮也十分關心青年工作,作為澳門廣府人(珠璣)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她介紹說,聯誼會即將成立青年會,繼續發揚愛國愛港愛鄉傳統,為海外留學的青年鄉親服務,致力為他們搭建溝通、交流的平台,從中協助海歸青年了解、認識、融入國家發展。「我在不同的社團服務,多年來都關注青年發展,做很多推動青年成長的活動,此外,我們還組織帶領過不少旅港的鄉親,回到家鄉江門交流,認識家鄉的變化。」
葉雲妮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要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經濟特區敢闖敢試的精神,在高水平開放、在國際創新合作方面邁出更大步伐。港澳同胞將在其中分享新一輪發展紅利,年輕人更要把握這個機會。
「有些香港青年不太認識國家發展,甚至常常存有誤解。國家的發展一日千里,邁步前進的步伐迅速,只有親身去了解,獲取最真實資訊,才算跟得上時代的節奏,而機遇往往就存在於了解的過程中。」
葉雲妮寄語青年,不要輕信謠言,要親身實證、見證,進行理性判斷,客觀去看社會的發展,青年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受益終身的。
熱心關懷基層 培養下代感恩心
「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是葉雲妮的座右銘,雖然只是簡單八個字,卻蘊含了無數心力和勞力。葉雲妮始終默默耕耘,深耕基層關懷工作,為有需要人士帶來溫暖。參與慈善工作多年,其間有太多的感人故事,葉雲妮感觸地說:「做慈善對我來說是一種福氣,因為『施比受更有福』,我希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更多身邊的人去參與慈善工作。」
她更帶自己兩個孩子自小參加慈善活動,如去福利院探望長者、孤兒等。「我有兩個孩子,從他們四歲開始,我就帶上他們一起探訪福利院,關懷弱勢社群,自小培養他們感恩的心。」
慈善工作對葉雲妮來說,不只是單向地予以物資、金錢的援助,還有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她舉例分享了兩個慈善工作中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們組織隊伍探訪一個福利院,在出發前我們已經得悉,福利院裏很多都是失去自理能力的人,即使已有心理準備,到達現場的時候,大家還是不免感到難過和痛心。」
葉雲妮言語中流露着傷感:「其中有個十歲的小女孩,全身動彈不得,三餐都需要人照顧。她全程用眼神跟我們交流,用渴望的雙眼看着我手提的袋子。」
出於女性獨有的敏感和細膩,葉雲妮很快便了解小女孩的心思,她轉身出門,買了一個手袋回來送到小女孩的手上,小女孩頓時欣喜萬分,開心得不得了。
另外還有一位伯伯,每逢葉雲妮來探望他,都緊緊握住她的手,表達感激之情。一個人能夠給予另一個人真正發自肺腑的溫暖,那是一種心靈美的彰顯。葉雲妮不僅為他人帶來溫暖,這種溫暖更是如同埋在土地裏的種子,生出了希望。「我們每一年都去探望福利院,他們一直等待我們的到來,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期待、希望,也讓我非常感動、溫暖。」
葉雲妮多次提及,感激家人一直以來愛護並支持自己的工作,讓她無後顧之憂地在各個崗位發揮力量,繼續傳遞愛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