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歷史今昔】遜帝也租屋 無房不丟人

2021-05-10
● 溥儀離開紫禁城後,曾在天津靜園居住一段時間。 資料圖片● 溥儀離開紫禁城後,曾在天津靜園居住一段時間。 資料圖片

最近閱報,香港房價又登上全球首位。若以香港家庭的中位數收入作計算,一個家庭需約20年不吃不喝,才可成功上樓。此等「首位」,筆者還是覺得愈早丟掉愈好。

不知何時開始,港人視買樓為新人結婚之前提,覺得結婚便不能繼續租房子。其實華人熱衷於買房此事,可能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以前的華人未必都是如此,連皇帝也只租屋不買房。

或論皇帝應居於皇宮,且擁有全國國土,何須買屋租房?筆者這裡所指的是末代皇帝溥儀。民國雖成立於1912年,但袁世凱與清廷之優待協議乃清朝皇帝可以居於紫禁城,電影《末代皇帝》就是說溥儀的一生,其前半部分就是說他在紫禁城時的點滴。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階段。1924年,軍閥馮玉祥趕走溥儀,溥儀便成了「流浪遜帝」,居住地點也成了考慮之列。

溥儀選擇了天津,分別住過張彪和陸宗輿的住宅,後者更改名為「靜園」。溥儀雖是流浪皇帝,但以他的私人財產和人脈,要買房絕對是易事,而房東亦沒因溥儀曾是皇帝而免他租金。這其實牽涉了一些華人概念。對賣家而言,如果賣房子,就等於變賣祖屋,是耗盡家產的象徵,對於賣家而言是一種恥辱。而對買家而言,華人較傾向覓地自己蓋一間新房子,兒子可以透過蓋新房建立新家,但如果是買屋,或者父母出錢買房給兒子,便有了分家產的意味,這同樣有違中國傳統文化。溥儀選擇租房而非買房,亦在情理之中。

另一原因則與房屋政策有關。軍閥混戰期間,各路軍閥擁兵自重,並開始向其勢力範圍徵收繁重稅務,房產交易稅和房產持有稅便是其中之一。最高的是廣州,房產交易稅高達26%,就算買了房子也要每年繳交持有稅。市民因高昂的稅務而對買賣房屋卻步是情有可原,溥儀當然也不想為此繳交額外稅務。

除了皇帝,一般的中產專業人士也愛租房而不買房。譬如26歲已成北京大學教授的徐志摩,雖家境富裕,但對買房也不感興趣。他29歲時與陸小曼結婚,定居於上海,既為書店老闆,又為上海光華大學教授,肯定屬中產專業人士。但他倆始終沒有在上海置業,錢都花在娛樂消費上。

租房在民國時期甚為普遍,也並不丟人,是因有錢人也未必會選擇買房,更不需為超出價格的事物埋單。若伴侶其中一方要求結婚前置業,建議你把此文給他閱讀,用知識的力量回敬之。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