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學家向來都是以男性為主導,但在文學史上也曾有少數傑出的女文學家,今天想和大家介紹的,便是在宋代頗具盛名的李清照。李清照生於北宋,出生於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進士出身,是當時濟南名士,更曾得到蘇軾的賞識。李清照自幼便喜讀詩書,在當地有才女之稱。李清照18歲時便和年長她3歲的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兩人婚後恩愛,她有不少作品都流露了閨閣之情。後因時局多變,兩人南下之後聚少離多,丈夫後來更因病逝世。李清照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不久和先生珍藏的書畫金石被盜,大受打擊,文風上也有了轉變。李清照存世作品詞約50首,詩14首,文不足10篇,今有《漱玉詞》傳世。
這一回我們想和大家看看李清照的兩首傳世佳作。第一首是《一剪梅》,這首詞寫於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詞的上片寫淡淡然的哀愁,「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荷花已凋殘但似仍留有餘香,那竹蓆似是透出了一陣陣的秋意。她輕輕地脫下羅綢外裳,獨自一人躺在床榻之上。
「獨」是全文的詞眼,強調她獨自一人在家中,等待丈夫的消息,順延帶出下句︰「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着天上飄飄的白雲,到底誰會寄信給我呢?當是又有一群大雁飛來,雁兒有為我捎來丈夫的消息嗎?月色皎潔,灑遍這西邊的亭樓,為這婦人愁思籠上了悲傷的色調。
詞的下片則由物及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或者花在水上隨之飄盪着。她由這一自然現像,想到了相思之情,頗有「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意味,她想起了和他分隔兩地的丈夫,他是否在遠處也是這樣地想着我呢?答案是肯定的,她知道這種相思是聯繫着兩人。詞人直白地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一種相思之情,是無法排除的,即使在微蹙的眉間消失,但瞬間又纏繞上了心頭。整首作品呈現了初婚少婦的女兒態,也反映了詞人真摯的情感,處處展示了一種婉約、清新的風格。
另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品應該是《聲聲慢》,這首作品屬於李清照較晚年的作品,更見她的作品又再上另一層次。詞的上片先抒發情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短短的十四字已把詞人內心的無比淒楚訴諸紙上。「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在這時間交替之間,天氣忽冷忽熱,使人難以平靜地休息下來。單單地喝上兩三杯淺酒,又怎能抵擋得住那寒風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時的大雁和上一首的大雁有不同的意義,此處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詞人由北方走到南方,看見大雁是由北方飛來南方過冬,想起了故土,流露了國破家亡的悲痛,一是詞人於早年曾和丈夫魚雁傳書,但現在丈夫已病逝,再也沒有人寄信來了,這大雁是昔日為我倆傳情的信使嗎?無論是哪種情感,都見李清照的悲涼愁苦。
詞的下片則以景入情,「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句既指自己的園中的黃花凋謝,也指自己年華老去,面容憔悴不堪,有誰會在意呢?她「守着窗兒」,冷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獨自怎生得黑」,如何一個人熬到天黑呢?
這時更下起了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雨水點滴在梧桐葉上,在這黃昏時間更添愁緒,看見這樣的光景,她不禁嘆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首詞字裡行間充斥哀怨淒苦之情,是李清照晚年獨自一人的真正寫照。
不少人對李清照都有頗高的評價,例如朱熹曾說︰「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明代的楊慎更言︰「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由此可見,李清照的確是公認具實力才情的女「文青」。
●心台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