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引入非本地醫生 港宜盡快邁步

2021-05-25

鍾安平

近日,港府擬修例,將非本地培訓醫生引入香港,以緩解本港公營醫護人員短缺問題。此事其實已討論多年,但一直沒有定論。今次,港府表示相關條例草案將於6月2日在立法會進行首讀,總算是向前邁進了一步。

本港公營醫院醫生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香港每千名人口,只有不到2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數3.4,甚至不及新加坡的2.4。據政府推算,2020年香港短缺醫生人數為500名,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擴大至1,007名。若按世界發達地區標準,香港短缺醫生約10,000名。醫生短缺使得公立醫院急症室大排長龍,病人苦等手術幾年,飽受病痛折磨。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進行的網絡問卷調查顯示,超63%的受訪者表示對非本地醫生有信心,可見真有需求的病人對此事的迫切之情。

按發達地區標準港缺醫生上萬名

為改善現狀,港大與中文大學兩所醫學院均已擴大招生規模,但培養醫學生耗時耗力,短期難見成效,終歸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已是迫在眉睫。其實,這也並非新鮮事,港英時代已有先例。在1995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前,香港接納在英聯邦國家受訓的醫生免試執業。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已有2,000餘名非本地培訓註冊醫生,約佔醫生總數的45%,及至近年,這一數字卻下降至10%左右。

部分港人擔心一旦放開非本地醫生進入香港,將會有大量內地醫生湧入,影響香港醫療水平。在筆者看來,這種擔心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部分港人對內地的了解還停留在「老黃曆」上,缺乏對如今內地發展的認識。

首先,內地醫生的醫術醫德值得信賴。須知,被引入的醫生需符合四項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學習,並已在當地取得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認可醫學院名單的制定將考慮教學語言、國際排名、課程內容等因素。QS世界醫學院最新排名顯示,內地有北京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三所學校上榜,分列第56、74與80名。業內人士認為,能躋身全球前一百的醫學院水平都已足夠。

部分港人有論調以為若內地院校入選名單,則必是當局的政治考量。事實上,新加坡的類似名單中早已納入了4家內地醫學院。

除了排名的硬指標,內地醫生的臨床經驗也較為豐富。由於人口數量龐大,內地醫生接診病例多,對某些疾病的治療經驗更豐富。

內地醫學院已躋身全球前百名

至於醫德,港人擔心內地醫生收紅包、拿回扣,但近年來內地持續推進反腐倡廉,醫療領域亦是重點,內地多地出台相關政策遏制不良之風。媒體上也不乏醫生將紅包轉存為患者住院費的暖心故事。再回想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內地醫護人員紛紛自願報名上一線,犧牲奉獻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在本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鍾南山院士更是內地醫生的傑出代表。

其次,引入內地醫生在對香港醫療起到有益補充的同時,也將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醫療生態。放開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學醫渠道拓寬,料將有部分香港學生北上學醫。遠赴歐美學醫的香港學生大多選擇留在當地,而在內地學醫的學生「反哺」回港執業的意願和可能性更大。並且,這些學生語言熟練,對本地情況較為熟悉。這也是為港人自己打開一扇門,創造了機會。通過這種方式,兩地醫療系統與醫生培養體系加強互動,有助於大灣區醫療融合。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是早就應該做的事情。萬望香港各界以民生為重,放下自身盤算,秉持開放心態,盡快將此事提上日程,不要再生枝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