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新冠疫情在全球,尤其在南亞、東北亞擴散之際,全球健康峰會5月21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會議的焦點在於如何擴大不同疫苗的生產與流通,以幫助世界各國,尤其是落後地區對抗新冠病毒。和過去一年多以來的情況不同,眼前的挑戰,並不在於各式疫苗的效用、安全與成本,而是生產流程與分配機制。這主要是政治和商業利益問題,而不在於科學與技術。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與加拿大囤積了數以億計的新冠疫苗;該媒體指出,美國的囤積量,達到其國民所需針劑的2倍,而加國則囤積其國民所需的5倍。若論手中疫苗與人口比例,加拿大「榮奪」世界冠軍。無怪乎,不同生產辦法、不同藥廠的疫苗持續投入市場,像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地的接種率在極短時間之內,衝上六七成甚至更高;然而,絕大部分落後經濟體的接種率幾乎是零。
作為「世界藥廠」的印度,即使緊急煞停疫苗出口,該國接種比率仍是極低,當地及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疫情,仍在高燒當中。新德里與華府,曾經在全球健康峰會舉行之前,主張各藥廠臨時開放專利,讓落後國家生產疫苗。然而,德國領導的歐盟極力反對相關建議。柏林的立場亦非毫無道理,所謂疫苗專利,只包含基本內容;即便其內容開放,亦無法確保原料供應與生產過程,得以高效益、低成本地完成。
面對華府與新德里的外交夾擊與道德壓力,布魯塞爾反指,美方禁絕疫苗及其原材料出口,才造成全球供應鏈的瓶頸。有見及此,拜登又打出向全球「供應」8,000萬劑疫苗以回應之。可是所謂「供應」的原則與操作機制是什麼,外界不得而知,唯一得以確定者,是當中有6,000萬劑,是美國及部分歐洲國家亦不鼓勵其民眾接種的英國阿斯利康疫苗。
連珠炮發的歐盟,當然不會放過英國這個「冤家」。雖則歐方查無實據,倫敦未有明令不許疫苗出口;實際上的出口量,卻寥寥無幾。因此,才出現數月之前,歐盟阻撓在該大陸授權生產的阿斯利康疫苗離境,而英方又指責歐方拒絕相關原材料流通的鬧劇。防疫是另類的「集體自衛」,自私自利又相互推諉,終將害己害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抗疫靠疫苗,首要「患不均」,其次「患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