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解決環境污染看公共政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22]     我要評論

顏汶羽 青言社召集人

 經濟學上,談到有關政府的角色,有一個政策範疇是政府應該作出干預的——環保。環境遭受破壞,其實是人因自利而造成的結果。這正正就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或社會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分野,所謂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y)。

 根據高斯定律,若資訊完全流通,產權亦清楚確立,根本政府是不用作出干預,市場的力量足以解決「界外效應」的問題。但問題是,這並不是現實世界的情況,資訊是不完全流通的,故政府有介入的必要,而政府要解決「界外效應」的問題,是可分為長短期。

 長期方面,政府可以透過教育,令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高。這會令消費者自發地產生對「環保」的需求,當有需求出現時,生產商便會因應市場需求,而作出反應和供給,將自己的利益極大化。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透過增加市民的認知(Perception),而去將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分歧(即「界外效應」)降低。

 短期方面,政府要透過徵稅、罰款、資助和獎勵來解決「界外效應」的問題。前兩者是增加私人成本,希望私人成本盡量接近社會成本,以減低「界外效應」的影響。而後兩者則是增加私人利益,以圖盡量接近社會利益。這四個方法都會增加市民加強環保的誘因,從而減少「界外效應」的問題。

環保問題需未雨綢繆

 實際上,香港政府的確從這五方面做了很多功夫,包括資助更換石油氣的士及小巴、膠袋稅、排污費、汽車排放大量黑煙罰款、立法規管排污量等等。再者,香港市民對環保的意識亦有所增加,這亦是市民教育水平有所提高的果效。

 但筆者想提出的是,環保工作應該在環境未被污染前進行,而非事後才進行。解決「界外效應」問題,是不用等它出現後才去解決,有些事情我們在未發生前便會知道,便要準備作出相應的措施。舉例來說,膠袋稅是在市民大量使用和商店大量濫發後才提出要徵稅。當市民和商戶習慣使用膠袋後,才知要交稅,縱使知道政府干預是對的,但心中仍有說不出的不願,不是不願交稅,而是不願改變行之已久的習慣。

 政府官員們,政策的目的有多好,亦要市民心悅誠服,預防勝於治療才是制定政策的良方,才是管治之道。

相關新聞
中國外交的新樂章 (2009-01-22)
仍然是「瓦斯普」在統治美國 (2009-01-22)
從解決環境污染看公共政策 (2009-01-22)
消費券是手段並非目的 (2009-01-22)
非一般的賀年食物及禮品 (2009-01-22)
「瘟疫」令美國掀認知中國熱 (2009-01-22)
奧巴馬任重道遠 (2009-01-21)
金融危機中必要的計劃調整 (2009-01-21)
美元信用危機是大圈套 (2009-01-21)
完善能源政策 減少廢氣污染 (2009-01-21)
修改《家庭暴力條例》之建議 (2009-01-21)
國際金融中心與語言 (2009-01-20)
《家庭暴力條例》爭論的反思 (2009-01-20)
奧巴馬開啟白宮夢之旅 (2009-01-20)
奧巴馬救市計劃對香港的啟示 (2009-01-20)
「布什時代」黯然落幕 (2009-01-20)
大廈升降機安全不可馬虎 (2009-01-19)
匯聚青春力量 促進民族復興 (2009-01-19)
兩岸關係新戰略架構 (2009-01-19)
給奧巴馬的藥方也適用香港 (2009-01-1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