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過年祝福話福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24]     我要評論

 ■陸茂清

 過年了,不論是賀卡拜年還是相見時祝願,都離不開一個「福」字,如「新年幸福」、「闔家幸福」、「福如東海」等等;城鎮鄉村各家各戶門上,都裱上了大大的「福」字,年畫、窗花、中國結等年節飾物上,也都是或紅彤彤或金光閃閃的大大「福」字,祈望新年裡好福氣,福祉多多。

 古往今來,福是中華民族男女老少共同的追求與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正因為「福」有如此大的魅力,福神成了倍受人們崇拜的吉祥神。最早的福神是天上的歲星。早在上古時,我們的祖先就奉日月星辰為神。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又最明亮的一顆。古代曆法,以周天三十度為一宮,木星每繞太陽轉動一宮的時間,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年,因此被稱作「歲星」。每逢歲星來臨之際,正是人間辭舊迎新時,家家戶戶遙拜祭祀歲星,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幸福,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據《史記.天官書》載,秦漢時期,各地就建有祭祀歲星的專用廟宇,清朝的先農壇就有歲星大殿,由萬乘之主的皇帝,率文武大臣在此舉行盛大祭典。一代傳一代,歲星木星成了人們心目中降福下界、賜予人們好運幸福的福星,與壽星、祿星並稱為「三星」,年畫中就有《福祿壽三星圖》,造房子時,也要用紅紙大書「福星高照」貼於正樑上。清官陽城神化為福神民間傳說中的福神,又是被神化了的人—唐代清官陽城。陽城,唐德宗時任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道州多生侏儒,多年慣例,州裡每年要把侏儒貢獻朝廷,供宮中玩樂。每逢強征侏儒送往京都那天,生離死別,哭聲震天,慘不忍睹!陽城是個以民瘼為懷的好官,就在來任道州刺史的當年,不再徵召民間侏儒,當然也就不再進貢了。朝廷著人前來令陽城進貢侏儒。陽城置安危於度外,寫了奏章一道,托來使呈交德宗,大意謂:州民盡短,無以貢,不知何者可以貢?再則,已往所貢使骨肉分離,民實怨之。德宗皇帝看了奏章,終於省悟,下詔自後免除道州進貢侏儒。道州罷侏儒,父子免離散。消息飛傳處,道州百姓奔走相告,為使子孫萬代永記陽城恩德,生了兒子均以「陽」名之,又把道州城裡的一條街改名為「陽城街」。賢哉陽使君,祠前香一瓣。道州百姓感恩戴德陽城為民解災降福,各各捐資為陽城建造祠堂,眾多人家還都供奉陽城的畫像。久而久之,陽城被奉作了福神。道教傳揚的福神天官舊時演戲,常在正劇前加演《天官賜福》。這賜福的天官,是道教樹立的福神。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張道陵創立天師道,作三官書為人治病,即天官、地官、水官。隨著道教的興盛,南北朝時以三官配三元,成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稱作三元大帝。他們各司職責,其中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由於道教的著力尊奉宣揚,信奉福神天官的人與時俱增,明朝以後成了神州大地共認的福神。福神的形象也逐漸趨於統一,濰縣、朱仙鎮、武強、鳳翔等地年畫中,均是一品大臣服飾,腰纏玉帶,手執「天官賜福」條幅,生得天庭飽滿、下頜方圓,五綹長鬚,慈眉善目,一副大富大貴福相。辭舊迎新之際,福神進入了千家萬戶,門窗、牆壁上,《天官賜福圖》、《福祿壽三星圖》等年畫隨處可見。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己丑說「牛」 (2009-01-24) (圖)
古典瞬間:牛影幢幢入畫來 (2009-01-24) (圖)
豆棚閒話:過年祝福話福神 (2009-01-24)
亦有可聞:平遙遊走記 (2009-01-24) (圖)
文訊:百年堪輿—王者山河 (2009-01-24)
歷史與空間亦儒亦佛柳宗元 (2009-01-21) (圖)
亦有可聞:清代皇族過年習俗 (2009-01-21)
古典瞬間•郭瑀的「籠鳥」之喻 (2009-01-21) (圖)
詩話人生•漫話白居易的詩品人品 (2009-01-21) (圖)
豆棚閒話•龍袍上的補丁 (2009-01-21)
歷史與空間•歐體真功講硯田 (2009-01-20) (圖)
古典瞬間•回到魏晉過大年 (2009-01-20)
亦有可聞•古代祭祀用的牛 (2009-01-20)
豆棚閒話•蔡倫的光榮與悲劇 (2009-01-20) (圖)
文訊•讀中文 看世界 (2009-01-20)
歷史與空間:逝去聲音的再現:聽杜煥的南音 (2009-01-17) (圖)
開卷有益:揭秘中國古代節日的盛典 (2009-01-17) (圖)
古典瞬間:蘇軾論遊士失職 (2009-01-17)
亦有可聞:節令早春來 己丑願人美 (2009-01-17)
文訊:文房四寶展 (2009-01-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