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中國能否「保八」,指的是中國今年的GDP能否保持百分之八的增長。去年第四季內地GDP只有百分之六點八的增長,由於前三季增長較快,全年GDP仍有百分之九的增長。但對今年的GDP的增長預測,國際、國內都有悲觀和樂觀兩種意見。
出口市場萎縮 外貿形勢嚴峻
悲觀論者認為不能「保八」,有百分之五至六增長就不錯了。理由是:(一)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百分之七十,因出口市場萎縮,今年中國外貿形勢嚴峻,不但不能增長,而且可能減少,將拖低GDP。
(二)中央政府四萬億元的基建開支分兩年落實,一年兩萬億,相當於一年GDP的百分之八,但不能帶來GDP百分之八的增長,要打一半以上折扣。如人大不批准增加預算,或所增預算經濟效益欠佳,或涉及貪腐,效果可能更差。
(三)要「保八」,就要刺激內需;要增加內需,就要刺激消費。中國人均GDP仍偏低,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老百姓積穀防飢習慣仍未改變,要在基本消費之外增加消費甚難。
(四)中國容納八成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經營困難,不少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農民工返流,不但不願消費,而且帶來就業困難。加上大、中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內地要解決就業的人口比美國多四倍,任務相當難巨。
但樂觀論者卻認為,即使有以上種種困難因素,中國「保八」還是很有希望的。理由是:(一)中國人有自知之明,懂得要把國內的事情先辦好的道理。儘管有人給中國戴「高帽」,說「中國可以救世界」,但中國清楚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目前沒有當「白衣武士」或摩西的條件和能力。央企和國投雖仍要走出去,但目的是尋找最佳的投資和發展機會,並非全面抄底,並非捨己救人。
儘管困難重重 「保八」仍有希望
(二)基建對GDP的效應,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並不同。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以基建拉動GDP,其效果是三倍以上。相當於GDP百分之一的基建,可使GDP增長百分之三。原因是:一、其時美國基建仍較落後,基建的經濟效益較佳。二、當時基建機械化程度不算太高,勞動力投入較多,所得工資轉化為消費。三、美國基建所需材料、設備大多來自國內,不由進口,基建推動其他產業鏈的發展。香港也正推動十大建設,但材料、設備和技術力量需要引進,機械化程度又高,對GDP恐無乘數效應。但內地推動基建,只要事先做好經濟、技術、環保和施工等可行性論證,使用國產材料和設備、嚴格招投標和監理、驗收等制度,堵絕、嚴懲貪腐,有可能取得兩倍以上的效應。
(三)改革開放三十年,內地推行了農村承包、國企股份、外貿體制、工資價格等多方面的改革,現又推行土地流轉改革。在新形勢下,農業企業公司化似已呼之欲出。內地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就要逐步推行農業企業化。在有條件地區,把小農生產經濟轉化為企業化生產,並建立耕作、轉運、銷售、加工等產業鏈,吸取美國、日本、俄國、西歐、東南亞等國家乃至台灣等地區先進農業、林業、果業、養殖業、牧漁業等先進生產方式,利用國際糧價、奶價、肉價尚在高位運行、國際國內價差顯著,發達國家又正減少農業補貼的時機,提高我國第一產業在GDP的比重,與基建一起拉動GDP的增長,同時將農村富餘勞力和農民工轉化為農業企業的生產者,乃至管理者和經營者。
(四)在相當一段時期,美國仍是世界最大、最強經濟體。二○○七年美國吸引外資二千三百億美元,是中國的三倍。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基本因素有所削弱,但並未消失。美元正在金融危機中逆勢走強。除非奧巴馬政府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否則六十年美元體系還未能根本終結。在未來一段時期,人民幣是未能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更不用說國際儲備貨幣了。不論人民幣有沒有升值或貶值壓力,中國仍要把保持人民幣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推動國際和區域貿易發展,保持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胡錦濤主席提倡「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儘管內地的新聞自由化程度、政治民主化程度可能還不如發達國家,但重大決策的科學化程度並不低於發達國家。對國計民生而言,決策科學化往往比自由化和民主化更為重要。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既可對老百姓交代,也是對世界的貢獻。「保八」是有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