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中國發表《二○○八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重申中國既定的核戰略,指出第二炮兵是中央軍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戰略部隊,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執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第二炮兵遵守國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以保證國家免受外來核攻擊為基本使命。
這段話,重點是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事實上,在當今世界的核大國中,只有中國單方面做這樣的承諾,而美國和俄羅斯從來不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他們的理論是,核武是威懾武器,承諾不首先使用便失去威懾作用。俄羅斯到了普京年代,更公開強調對一切可能威脅或主動攻擊俄羅斯的國家,使用核武打擊。「核打擊」目前是俄羅斯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的支柱。他們認為,俄國握有強大的核武力量,是最強大的威脅力量,強調這個威脅力量,是最有效預防對俄國攻擊的力量。事實上,日本的海軍力量已經接近甚至超越俄羅斯,但是日本在與俄羅斯談判北方四島問題時始終處於下風,重要的就是畏懼北極熊「毫不理性的核打擊」。
不首先使用核武方針正確
美俄的核威懾理論,有沒有道理,當然有道理。這種理論,是充分張揚核武器的威懾作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極其不利的國際氣候和國內環境下進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實行包圍封鎖的大戰略,北京原來的盟友蘇聯本協助中國發展核武,但後來雙方交惡,蘇方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中國只能自力更生。就是這樣,中國依樣只用不到十年的時間成功爆破首枚原子彈。當時,中國政府第一時間表態,「不首先使用核武」。
筆者理解,由於面對核大國的壓力,同時也面對世界反核人士和其他和平人士的誤解和壓力,作出「不首先使用」的承諾,一方面是減輕核大國的壓力,另一方面是要消除世界人民的誤解,爭取理解,是要得世界人民之心,換取繼續發展核武的環境。事實證明,這一方針是正確的。因而,一代一代的中國政府堅守這個承諾。自然,這也使中國的核武威懾力量受到束縛,自我增加了核威脅力量的難度。
目前,中國與俄國是世界上具有核打擊美國本土能力的國家。美國公開稱,可以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毀滅大部分中國領土,但是中國同樣具備在二十四小時內摧毀美國三分之二國土的能力。中國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結果必然只能受打擊後還擊。也就是說,在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條件下,還要保持核威懾力量,尤其是對擁核國家的核威懾,只能在發展「二次核打擊能力」上做文章。由於在遭受核攻擊之後才作「二次還擊」報復,因此中國的核武部署必先要考慮在遭受敵方「一次核打擊」下的生存能力,那才說得上可還擊。
中國「二次核還擊能力」大大加強
中國的核武力量,是國防機密。美國方面的報告指,毛澤東奠定了中國的核軍事工業,鄧小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大裁軍,但也沒有停止核武計劃,相反對東風三型、四型、五型洲際戰略導彈載具部分和彈頭部分,都進行了改進。到了一九九六年,中國的戰略洲際導彈為一百四十枚,核彈頭則超過這一數字。但是,到了胡錦濤執政的頭四年,同級別的導彈已超過二百八十枚,保有一千萬噸級的氫彈二十四枚。另有遠程導彈三百二十枚,中程導彈五百枚,近程導彈一千二百枚。這些數據,是美國機構提出的,他們還特別提到中國核潛艇質的飛躍,已具有水下三百五十至四百米的深度隱蔽發射能力,從而使到中國「二次核還擊能力」大大加強。
坊間消息指,「九六台海危機」,美國的航空母艦之所以在離台海二百海里外就止步不前,就是因為數艘解放軍核潛艇失去了蹤影。坊間還流傳,解放軍當時作出多項重大決定,其中有大力發展反航母武器,積極發展具有遠洋、制空、反潛能力的大型艦艇戰鬥群,加大現役核潛艇的遠航訓練等。其中,最後一項實際就是提高核打擊能力。
美國方面有報告提出,應修改對華的「核對抗」政策,而改為「遏制與合作」相結合。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核武質量和數量的提高,但更為重要的是「二次核還擊」能力的提高。核潛艇是中國的「二次核還擊」的王牌,據悉,中國在中原地帶還築有保有受核攻擊後仍能有效使用的地基核武發射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