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岸政治框架細節前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24]     我要評論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現實地看,未來三年內兩岸要完成民族認同、政治實體和主權三者之間的整合,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比較現實的可能性是,兩岸在未來三年裡完成一份由雙方最高當局所倡導的和平協議,其中對政治實體和主權等敏感問題均予以模糊化的處理,但凸現雙方在民族和中國身份方面的認同,以及共同承諾不分裂雙方所共同擁有的中國。這是雙方共同的底線和互動基礎,也是保證馬英九卸任後兩岸政治關係不可逆轉的基礎。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提出「兩岸可就國家統一前的特殊階段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兩岸未來政治關係如何探索,成為兩岸間熱議的話題。兩岸間過去以經貿互動為特徵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兩岸探索政治框架和政治整合的進程,似乎隨著零九年元月的到來,已經悄悄展開。

和平協議時不我待

 由兩岸官方倡導的和平協定已經時不我待;而且從更大的框架上看,和平協議不僅要解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問題,而且更須為兩岸未來較長時間的互動提供一個基本的框架性保證。無論是台灣國際空間還是和平協議,若沒有雙方均認可的政治框架為基礎和前提,不啻將成為「摸著石頭過河」而充滿不確定因素和風險,也將使雙方在模糊探索的過程中充滿猜疑。因此,從現在開始,兩岸的有識之士就應當開始探索,未來的兩岸政治互動是否可能導致出現一個乃至數個可能的架構,以及在到達這一架構之前的一條乃至數條必要或可能的途徑。這也就是所謂的兩岸政治互動「路線圖」。

 有了關於「路線圖」的概念,兩岸未來在包括台灣國際空間在內的一系列議題上的互動,才能遵循其內在的邏輯而不致陷入「盲人摸象」的狀態。

 但兩岸的政治關係如何探索?從「胡六點」發表後幾周的情況來看,似乎存在「一個政治關係,各種不同解讀」的情況。所謂各種不同解讀,其實背後折射的是不同的背景、立場和底線。

政治框架 各自不同

 有一種觀點認為,「胡六點」強調的依然是「一個中國」,給馬英九過去的模糊戰術劃定了一條底線,而且「胡六點」的精髓是「一國兩制」,即便這個「一國兩制」較港澳模式要寬泛許多;另一種解讀則認為,探索兩岸政治關係,不可迴避兩岸三者之間的關係,即一個民族、兩個政治實體和一個主權;第三種觀點則處於上述兩者之間,亦即既沒有將兩岸政治關係狹隘理解成「一國兩制」,但同時也對一個主權下的兩個政治實體如何相處抱有疑慮。

 這些問題都是兩岸在探索政治關係時必然而且不可長期迴避的問題。因此,早一點將雙方的異同點攤在桌上,引起兩岸有識之士的思考和討論,將較迴避或遮掩要好得多。現在是到了關心這一問題的人們來共同思考的時候了。在這方面,兩岸學者應該而且也可以在探索上先行一步,以各種方式進行腦力激盪和試溫,力圖為兩岸在未來三年建立一個較為合理、使二零一二年五月後兩岸關係不可逆轉的政治框架。

和平協議:觸及哪些問題?

 但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兩岸之間面臨極其複雜而不斷演變的政治、經濟和心理態勢,絕非理論架構和沙盤推演來得那麼容易。因此,現實地看,未來三年內兩岸要完成民族認同、政治實體和主權三者之間的整合,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比較現實的可能性是,兩岸在未來三年裡完成一份由雙方最高當局所倡導的和平協議,其中對政治實體和主權等敏感問題均予以模糊化的處理,但凸現雙方在民族和中國身份方面的認同,以及共同承諾不分裂雙方所共同擁有的中國。這是雙方共同的底線和互動基礎,也是保證馬英九卸任後兩岸政治關係不可逆轉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雙方可就互相尊重、共同發展、建立軍事互信等問題做出相應承諾,甚至有需要時也可規定協議適用的範圍。換言之,在這份和平協議中,雙方既迴避和擱置一些敏感問題,如政治實體和主權,同時凸現雙方在政治議題方面可以推進的部分;但最重要的是,這份協議必須體現兩點:一、大陸方面所關心的中國永不分裂的趨勢;二、台灣方面所關心的兩岸平等乃至對等的基本態勢。

相關新聞
兩岸政治框架細節前瞻 (2009-01-24)
面對危機 在反思中崛起 (2009-01-24)
反對派眼中何以滿是樑木 (2009-01-24)
兒子認罪 阿扁無路可走 (2009-01-24)
微調與巨變 (2009-01-24)
送鼠迎牛 港人發奮 (2009-01-23)
婚姻干預了甚麼? (2009-01-23)
中國確保二次核打擊能力 (2009-01-23)
陳水扁獄中為「台獨」哀號 (2009-01-23)
中國外交的新樂章 (2009-01-22)
仍然是「瓦斯普」在統治美國 (2009-01-22)
從解決環境污染看公共政策 (2009-01-22)
消費券是手段並非目的 (2009-01-22)
非一般的賀年食物及禮品 (2009-01-22)
「瘟疫」令美國掀認知中國熱 (2009-01-22)
奧巴馬任重道遠 (2009-01-21)
金融危機中必要的計劃調整 (2009-01-21)
美元信用危機是大圈套 (2009-01-21)
完善能源政策 減少廢氣污染 (2009-01-21)
修改《家庭暴力條例》之建議 (2009-01-2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