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苦味的散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周作人在苦雨齋中讀書 (網絡圖片)

劉克定

 以前讀過知堂先生的散文,只是覺得有些味苦,至於他的散文何以味苦,有哪些特別的「配方」,就沒有細究。也未曾讀到別的關於知堂散文的解說和研究的專著,時常為此感到一些遺憾。如果不以人廢文的話,原本應該不這樣靜寂的。

 劉緒源先生在他的《解讀周作人》(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6月版)裡, 認為知堂散文之所以味道是苦澀的,多是因為他對生活、對時代、對歷史的認識。

 「周作人極其看重自己作品的『苦澀』的滋味。他自號『苦雨齋』,將自己的著譯編為『苦雨齋小書』,還將散文集題名為《苦茶隨筆》、《苦竹雜記》、《苦口甘口》……等等。後又自號『苦茶庵』,仍以『苦』字當頭。他後期用得最多的是『藥堂』這一名號,作為書名的有《藥堂雜文》、《藥堂語錄》和《藥味集》;甚至晚年為香港寫《知堂回想錄》時,一開始也曾定名為《藥堂談往》。『藥味』,也即是苦澀之味吧。」他分析知堂散文苦澀文風的形成,是因為對時世的失望和哀傷的心緒,個人特殊的歷史造成的思想上難以承受的空寂感,再就是歷史的「循環模式」,以及對人生的細微的觀察,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同情。這個認識,我是贊同的。

 然而正是這種苦澀,使知堂先生的文章具有更深沉的情感和意識,不像有些號稱「閒適」的散文,常常免不了以插科打諢補充情感和意識的貧乏。知堂覺得,讀書可以找到知音,能嚐到他文裡的苦味,他很高興,「讀後頗感苦悶,鄙人甚感其言。」似乎雙眼一瞇,笑道:這就對了!正是這個味兒!你嚐到了!

 二十年代,周作人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在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但這是一種痛苦的尋覓。他在給孫伏園的信裡說:自己在山中居住,「般若堂裡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課,但我覺得並不煩擾,而且於我似乎還有一種清醒的力量。清早和黃昏時候的清澈的磬聲,彷彿催促我們無所信仰,無所歸依的人,揀定一條道路精進向前。我近來的思想動搖與混亂,可謂已至其極了,托爾斯泰的無我愛與尼采的超人,共產主義與善種學,耶佛孔老的教訓與科學的例證,我都一樣的喜歡尊重,卻又不能調和統一起來,造成一條可以行的大路。我只將這各種思想,凌亂的堆在頭裡,真是鄉間的雜貨一料店了。——或者世間本來沒有思想上『國道』,也未可知,這件事我常常想到,如今聽他們做功課,更使我受了刺激,同他們比較起來,好像上海許多有國籍的西商中間,夾著一個『無領事管束』的西人。至於無領事管束,究竟是好是壞,我還想不明白。不知你以為何如?」苦悶,彷徨,而正是這樣的深切的感受,使讀者感到苦後的清涼。

 文章應是活水。知堂先生的散文,寫得很隨意,像跑野馬,從不囿於一法,也不刻意於技巧,如巴金所言,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跑野馬,跑得好,不出埒外,並非易事。緒源先生認為知堂的寫作思路,是崇尚自然,自由表達,並無定法,如水一樣,在平地上可以一瀉千里,遇到山石便有曲折深淺緩急,隨物賦形,隨與取捨。正如蘇東坡所說,「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答謝民師書》)可謂汪洋恣肆矣。但活水得從自己胸中流出。遵循這個法則,就能夠做到不寫同樣的文章,不重複老話,常寫常新,不落窠臼。

 劉緒源近年對文體的流變,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知堂是個文體探險家,是敢於擁火以入的先驅。「『庸熟之極不能不趨於變』——這不僅是知堂觀測文體變遷的一種視角,而且是他自己文體變化的一個心理因素。正因為有這樣一種自覺的文體意識,他才為文學界貢獻出了那麼多既轟動(至少是『波動』)了當時的文壇,又以其深遠影響浸潤著後來的文學發展的新文體。這些文體的魅力也許是長存的。」

 清淺流麗之後,必有奇僻的新文體出現,「竟陵」取代「公安」,白話取代駢文,都是「庸熟之極不能不趨於變」。知堂先生一生也是在不斷地努力,改變自己的文體。

 譬如,在他的散文裡,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大凡引車賣漿者的吆喝,賣晚香玉的、賣棗兒的、賣炒栗子的、賣硬麵餑餑的、賣花生的……「貨聲」,他都「抄」入文中。「聲音非響亮不可,可是並不至於不自然,發聲遣詞都有特殊的地方」,這些俗聲,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土得掉碴」,但郭沫若的說,「俗到極處便是雅」,雅俗之間並無「政策」界限,詩經裡面很多民歌原就是俚俗之調。柳永的詞,「長於纖艷之詞,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悅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所以市井俚人,販夫走卒,野老椎髻,都能唱誦,開了一代新的詞風。在「網絡」尚未出現的時代,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成功。知堂先生在二十年代就已經涉足這個問題,可見他對文體的探索的用心。

 魯迅的雜文,尖銳深刻,力透紙背,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像影視劇裡的義士,路見不平,拍案而起,揮筆疾書,文不加點,脫手一擲,鬼魅應聲倒地氣絕。倘是這樣的寫法,那還要亭子間作什麼?還要一杯苦茶、一盒香煙作甚?還用得著秉燭、向壁、撚鬚麼?正是不斷努力擯棄一個模式,不斷在文風文體上革新,他才會擁有如此眾多的讀者。莫泊桑擁有讀者多達兩億,也是因為他文風的變化多端,從《羊脂球》到《漂亮朋友》,他的作品始終具有迷人的魅力。

 知堂先生給我們的啟示是重要的:一個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應該同時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而生活也會時時刻刻給他以探索的機遇和條件。這樣來看他的散文,就不難理解:十分的活力與魅力,來自不斷地求變。因此,一如書中所說,「這些文體的魅力也許是長存的。」

 《解讀周作人》是一本好書,寫文章、搞創作的人,不妨找來一本讀讀。既是了解周作人及其文道,也是給自己借一個火把,在探索的路上,擁火前行。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不從老去優餘歲 卻向琴中苦用心 (2009-02-07) (圖)
豆棚閒話•苦味的散文 (2009-02-07) (圖)
亦有可聞•「細雨騎驢入劍門」 (2009-02-07)
來鴻•詠花詩三首 (2009-02-07)
文訊•《翰墨風神——故宮名篇名家書法典藏》 (2009-02-07) (圖)
《商城故事──銅鑼灣百年變遷》 (2009-02-07)
歷史與空間•古代的燈會經濟 (2009-02-04) (圖)
豆棚閒話•裴秀與托勒密 (2009-02-04)
亦有可聞•從摺扇到腰扇 (2009-02-04)
古典瞬間•蘇軾與馬盼盼 (2009-02-04) (圖)
開卷有益•負暄促膝味偏長 (2009-02-04)
歷史與空間:繁體字「申遺」的迷思 (2009-02-03) (圖)
古典瞬間:宋朝也有假鈔 (2009-02-03)
亦有可聞:新春探梅香雪海 (2009-02-03)
豆棚閒話:在歷史這面鏡子面前 (2009-02-03)
來鴻:沁園春.新年書紅 (2009-02-03)
歷史與空間•圖像——一種原始溝通媒介的現代意義 (2009-01-31) (圖)
文藝縱橫•文學版圖的建立與資料保存 (2009-01-31)
亦有可聞•功也蝙蝠 罪也蝙蝠 (2009-01-31)
豆棚閒話•感謝他們帶來了娛樂精神 (2009-01-3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