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米南、林舒婕、武毅田
台灣海基會月初發佈了「大陸推出擴大內需措施後台商利基之研究」報告摘要。報告指出,金融海嘯造成歐美消費市場突然停滯,導致以外銷為主的台商受到重創。台商經營困境已從內部政策轉為國際市場衰退問題,開拓大陸市場已成為大趨勢。不少台企從過去的原材料進口及產品出口「兩頭在外」改為原材料在大陸購買和產品內銷「兩頭在內」。若台資轉型成功,競爭力提升,未來將在大陸佔有更大市場份額。面對大陸市場的大舞台,台商要把握「最後一次升級的機會」,如果跨得過去就有機會浴火重生。
台灣汽車輪胎製造龍頭正新橡膠上個周末(14日)宣佈,因應全球汽車產業不景氣,正新今年將全力搶攻內地售後補修市場,重點投資廈門和泰國兩廠,其中廈門廠房的擴建計劃近期將完工,橡膠輪胎的日產能力將由目前的4,000條增至7,000條。
大陸「汽車下鄉」 擴產冀重生
正新橡膠總經理陳榮華介紹,不景氣時要有非常作為,新車市場雖然萎縮,但大陸「汽車下鄉」政策將從3月1日起實行,可望激勵當地新車銷售增長,加上大陸是成長中的市場,1月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未來對汽車輪胎銷售和補修的需求極具潛力。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海基會就借東莞台商協會15周年慶生活動啟動了大陸台商轉型作業。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當場宣佈海基會將協調台灣財政、生產力中心等部門,組建台商轉型升級輔導團。
高孔廉還表示,為了協助台商升級轉型,並搶攻大陸內需市場,海基會將協調大潤發、太平洋百貨等台灣大型通路商,在大陸各地成立「台灣精品專區」。這個概念類似台灣水果登陸時,在各地廣設台灣水果專賣區,目的是要讓台灣產品與大陸產品能有所區隔。此外,台灣有關方面還規劃在大陸重要城市的超市、百貨與量販店等建立「台灣食品專區」,合辦台灣食品節活動。
台特設大陸組 助攻155億市場
而09年1月初,在台灣具有官方背景的「外貿協會」再度成立大陸事務工作組,並啟動「逐陸專案」,將投放超過新台幣10億元經費,全面爭取大陸內銷20億美元(約合155億港元)的商機。這項計劃將兵分多路,不僅要大幅增加各協會補助金額,也要加速在大陸佈點的動作,新增廣州、南京、武漢與大連等據點,並準備辦理行銷輔導專案,協助家電、傢具、紡織、製鞋等具特色產品,以度身訂做的行銷方式,搶攻大陸市場。
捕大城市商機 登陸辦交易會
據報道,台「外貿協會」還將準備針對大陸大城市包括廈門、深圳、武漢、長沙、杭州、重慶、成都、天津、青島與大連等展開調研,並設立商情資料庫,提供完整的商情供台商參考。在協助佈建銷售渠道方面,今年的重頭戲就是9月首度舉辦的南京名品交易會,估計將有100至300家台商參展。
隨著大陸網路市場的興起,網購族的竄出,台灣貿協還準備與大陸B2C網站建立策略聯盟,同時加強網絡廣告行銷,打開台灣產品在大陸的知名度。
台商浴火重生擬分「4萬億蛋糕」
「『4萬億蛋糕』雖大,但如果不做好功課,也絕不會『砸』中我們。」廈門市台商協會會長、台資多威電子董事長曾欽照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分析說,由於廈門的台企落地早,土地廠房都已買下,其中不少已有自己的品牌及極少從事單一來料加工,所以金融海嘯中受創未有珠三角企業那麼嚴重。但即便如此,轉型升級的壓力仍日漸逼近。「我曾經問過一個台商,如果不轉型還能存活幾年,回答是2年。」
若不轉型「只能活兩年」
「這是最壞的形勢但又卻是最好的轉型時機。」廈門明達光電有限公司董事長童勝男道出了大多數台商的看法:單純的轉移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即便搬遷到中西部,同樣還是受到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影響。不能簡單關停或撤離,轉型升級是唯一選擇。
轉型升級,路在何方?這又是目前多數台商的困惑所在。為此,廈門市台商協會已經多次邀請包括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在內的兩岸專家學者,為台商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每逢講座,偌大的台商會所禮堂屢屢爆滿。有台商不禁笑稱,那麼認真上「學堂」,還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IT名企 轉投朝陽產業
曾欽照認為,對於台商來說,轉型升級有兩種方式,一是本業內升級轉型,加速產品更新、管理人性化發展;二是需要投入異業的轉型,就是以現有的財力、人力、經驗去從事新的朝陽產業,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作為IT業界的明星企業,多威的企業產值佔廈門市工業總產值的1%,為SONY Play Station代工的遊戲手柄以及其他筆記本電腦觸控板的產量都佔全球市場五成以上。即便有如此拳頭產品,多威仍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將部分精力轉移至新產品開發及文化等產業轉移。「目前公司已經與日本方面談妥,確定共同開發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品方向,另外還計劃與丹麥方面共同開發小型辦公設備。」
看準消費趨勢 台商逆市致勝
里昂證券最近預估,中國潛藏龐大的消費能量,以及中國消費者持續擴張的購買力,預料未來十年至廿年間,中國的消費能量仍將是主導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甚至會帶動中國總體產業的順利轉型。
新品人氣旺 內地業績增
據台灣工商時報報道,相對於出口型台資企業,大陸內銷型的台商,包括旺旺、統一、康師傅等,即使去年金融危機最猖獗時,業務仍是不跌反升。在上海,包括大陸糖果第一品牌徐福記、上海糕餅大廠克莉絲汀等台資品牌,由於農曆新年前的中國大陸消費市場仍呈現相當強的購買人氣,其業績都在逆勢中維持增長。
克莉絲汀董事長羅田安表示,今年雖然受金融海嘯衝擊,但因有新商品問世,過年前業績仍有25%的增長。這家在長三角擁有4個龐大麵包與蛋糕加工廠的台資企業,由於從去年底開始,推出以健康為賣點的胚芽系列產品,在平均單價提高的情況下,仍然炒熱春節的買氣。
創意抗海嘯 獲利超外銷
在大陸享有內銷糖果市場霸主地位的徐福記,今年來整體業績增長超過預期,尤其是象徵吉利的金幣巧克力糖,春節前更是賣到缺貨。徐福記的「秘訣」就是抓準大陸民眾的消費趨勢,把美味的巧克力包裝成金幣的外表,滿足中國人好吃又祈福求吉祥的訴求,同時各類西洋味的夾心糖中,內餡經常以芝麻、花生等固有的中國食材,代替西洋的奶油或其他果醬;看似簡單的創意,包含了無限商機。
另外,以往專注歐美市場的運動及健身器材公司青島英派斯,利用大陸消費者開始注重個人健康的趨勢,在大陸推出自有品牌,既有健身房還有贊助體育活動等方式打響品牌。英派斯董事長朱瑜明表示,從前根本沒想到會在大陸做內銷,但隨著大陸老百姓收入增加,只要有效精確地掌握大陸消費市場的趨勢動向,並能順應大陸消費形態變化,求新求變,出奇致勝。大陸內銷的獲利率,往往超過外銷市場。
轉型五大策略 樹立品牌攸關
針對台商的轉型需求,台灣海基會日前在「大陸推出擴大內需措施後台商利基之研究」提出五項挺進大陸內銷市場的策略供台商參考,分別是「品牌打造、通路建立、定位精確、地區差異與融入當地」。報告更強調,沒有品牌就不可能成為主流企業。雖然打造內銷品牌的複雜性、長期性與高額費用的投入,都是台商由外銷轉型內銷的障礙,但品牌打造對台商至關重要,必須確定品牌形象才能最終取得市場地位。
海基會的報告還建議台商捨棄過去獨資的策略,與大陸企業合作,或進行併購,建立市場網絡。在大陸經營內銷的第一準則,就是把大陸30幾個省市當成三十幾個「國家」來經營,要適應大陸各地不同的政策;並指出大陸幅員廣闊,各地發展不均,若想在大陸市場取得成功,須定位精確,對大陸各區域市場有深入了解,做好產品定位,選定適當的目標客群。
海基會倡兩岸合資經營
對此,廈門大學海峽兩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非建議,暫不易進行產品轉型的台資企業要轉向內銷市場,也應適當降低市場目標,從大陸的二線城市著手。他說,台資企業生產的多屬於中高檔產品,而大陸消費整體水平還處於中低檔,在二、三線城市建立品牌和渠道,能避免和立足大城市、省級城市的境外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競爭。台灣「中華企業研究院」董事長陳定國認為,台商還應準備盡早運用大陸的財務融資,打入大陸內銷市場,以及運用好大陸的高級行銷人員和管理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