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央料有政策支持 專家指與港競爭加大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畢方方
滬港金融中心之爭這一話題,歷時已逾十載。本報最近獲悉:上海在打造金融中心的問題上,即將有大動作,上半年便有可能出台一份名為《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的地方性法規(簡稱《條例》),從而以立法的形式,將「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列為政府施政的具體目標。專家認為,此舉將對本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構成直接的威脅,特區政府宜早做應對。
分析人士指出,上海此舉一方面是因為在全球金融海嘯影響下,出口、傳統產業紛紛受阻,不得不加快經濟轉型;另一方面,相信已得到中央高層的「默許」。
上半年料出台
據了解內情的人士透露,《條例》草案共8章40條,內容涉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原則和目標、資金投入、服務與合作、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金融功能區域佈局、金融人才環境建設、信用環境建設、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防範等8個方面。
而上海市人大相關人士則表示,《條例》具體何時上交常委會審議尚未確定。但按地方人大立法程序,「很有可能上半年出台」。
據悉,上海金融辦、法制辦、發改委等部門早於一年前就成立了調研小組,多次召集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等部門代表開座談會,為起草《條例》廣泛聽取意見。《條例》草案成文後,起草小組又多次徵求了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駐滬機構、中央金融機構上海總部、金融行業協會等方方面面的意見。
「可以說,《條例》不僅僅代表上海的地方利益,更同時兼顧了中央監管部門、各類金融機構的關切和利益。」
中央全力支持
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央同樣不遺餘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今年上海「兩會」時就公開表態:上海進一步建設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的舉措,「國務院領導同志很關心」,而且正在催辦。
據悉,國務院相關部門自08年以來就對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相關政策進行研究,並計劃在春節後就此出台一個政策性文件。「這個文件的出台﹐將促使上海市人大加快立法的節奏。」
參與起草的消息人士告訴本報,「今後,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將採取『上有政策,下有條例』的模式逐步推進。」
滬港金融中心比較
上海:
市場定位:內地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國際金融中心。
股市概況:至2008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有864家,總市值約10.7萬億人民幣,全球排名第六。2008年成交金額18萬億元人民幣。全年共有76隻新股上市,新股(IPO)集資額約1,034億人民幣,全球排名第二。
期貨市場:上海期貨交易所2008年累計成交額達2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82%,佔內地期貨市場成交總量的20.57%,新上市的黃金期貨全年成交額達到1.49萬億元。同時,上海期交所期貨銅在影響國際銅價、參與國際定價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銀行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12家內地銀行在香港設立了23家分支機構,2008年招商銀行還巨資收購香港永隆銀行。業內人士預計,內地銀行於2010年時在港的市場佔有率,預計將由現時的25%提升至40%。
香港:
市場定位:離岸金融中心,自由資本市場,以美、日、歐元報價和結算的金融產品,發展人民幣債券。
股市概況:截至2008年底,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有1,261家,總市值10.5萬億港元,全球排名第七。全年成交金額17.2萬億港元。在證券化衍生產品方面,在牛熊證帶動下,本港在全球排名保持第一。08年新股集資額658億元港元,全球排名第五。二手市場集資額上升5.8%至3,158億元港元,抵銷部分新股集資額跌幅,08年股份集資總額達3,816億元,較07年下跌35%,在全球排名由07年第六,回升至第四位。
期貨市場: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海外機構投資者佔21%。而且香港期貨市場90%的外地投資者是機構投資者。
銀行業:港資銀行在內地的分支機構,資產總額為4,000億元人民幣。
專家:滬港競爭 各有所長
雖然目標都是「國際金融中心」,但專家認為,滬港兩地雖然難免一場「苦戰」,但應該更多的是「錯位競爭」,而非魚死網破的「肉搏」。
央行上海總部研究員、《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執行主編朱德林認為,經歷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後,不少人已經開始重新審視英美自由經濟體系下建成的金融中心成敗教訓。
例如,由於監管缺位造成的金融衍生產品的氾濫,由於過分提倡透支消費造成的巨額壞賬,以及金融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等問題,都應該成為香港的「前車之鑑」。
「而上海想要建立的,卻是一個與實體經濟聯繫緊密的國際金融中心,」朱德林說,「這不僅是上海曾經是中國製造業中心決定的,也是中央在汲取了此次金融海嘯的經驗教訓後,做出的一個英明選擇。」
他表示,因為經濟體系不同,上海和香港在金融業的發展重點、功能開發,乃至產品設置上,都會各有側重。「在企業海外融資、搭建人民幣國際化平台等方面,應該會更多依賴香港,因為短期內上海尚不具備這些條件。」
多項金融突破 申城先試先行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唐湛嫣、畢方方】熟悉中央財金政策的人士向本報強調,力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中央的既定政策,證據之一,就是內地推出或即將推出的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等金融試點措施,上海都能「近水樓台先得月」。此外,國內金融監管機構「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除北京總部外唯一的地區總部,不約而同地選址上海浦東,而內地首個金融法庭也在08年底落戶浦東。
上交所將推恆指ETF
消息人士表示,伴隨《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上海將推出多項金融新政。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試點在上交所推出以香港股票組合為基礎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表示,將同上交所互推指數ETF(交易所買賣基金)產品以及相關期權和期貨。消息人士透露,上交所和港交所就恆指ETF登陸內地早已接觸多時,技術上已經完全成熟。如果恆指ETF產品反響良好,上交所還將繼續推出東京TOPIX。
此外,上海從去年7月開始籌建一支200億元規模的金融產業基金,這支基金投資重點將集中於上市前金融機構股權、大型金融行業等。業內人士認為,上海建立這支大型產業基金意在建立私募股權基金中心。
政府發債 浦東首嘗
一向作為上海金融改革「前沿陣地」的浦東﹐有望在地方政府發債上搶得先機。浦東金融辦工作人員向本報透露,有關地方政府發債的方案一直在準備中,且和有關方面在不斷商談。他還表示,根據此次上海「兩會」所定的基調,浦東將會在金融創新方面更大膽,力爭在相關政策方面有所突破。
此外,自去年底國務院決定對廣東和長三角與港澳地區、廣西和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後,上海正積極「搶跑」。
上海金融辦主任方星海日前證實:「上海正積極配合央行進行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的開展,很有可能在內地首家『先行先試』。」
同時,上海亦已初步選定第一批十幾家試點企業。貿易對象主要是東南亞國家、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港澳地區。具體方案已經在起草,有望很快出台。
經濟轉型左右為難 海嘯埋身金融突圍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就曾雄心勃勃地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歷屆市政府也將之作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目標的重要一環。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上海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也確曾迅速攀升至2001年的歷史峰值12.5%。但隨後,由於優惠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曾被寄予厚望的市場化增長機制又在各種嚴格管制下破繭無力,上海金融業增速就此一路下滑。
2004年金融業增加值佔上海GDP的比重跌至10%,與地方「十五」規劃中提出的18%的要求相去甚遠。
央行上海總部研究員、《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執行主編朱德林向記者分析道:「這次之所以再次將金融中心建設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一方面是落實中央對上海的一貫期望;另一方面也是上海尋求經濟轉型、再創輝煌的客觀要求。」
記者注意到,今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多個場合大嘆「苦經」,表示金融海嘯對上海傳統產業和出口打擊沉重,經濟轉型「左右為難」。
數據也表明這位「上海一哥」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受「海嘯」影響,上海工業生產、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出現18年來從未有過的單月負增長;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使石化行業的一些產品跌幅達到50%,甚至有的達到90%,成為企業虧損的重災區;出口產品中,電子、機電產品受衝擊最為明顯,而這兩個恰恰是上海出口的重頭。
因此,上海市長韓正已在「兩會」上明確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上海將以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建設作為「突破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