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琪 資深評論員
金融海嘯發生以來,美國除了經濟體系發生強烈震盪,出版業界亦大受影響。在上月初有近150年歷史的《洛基山新聞》停刊,有146年報齡的《西雅圖郵報》亦停止發行印刷版。傳媒廣播業在全球一向佔龍頭地位的美國,傳統報業日見萎縮,原因當然不止是因為金融海嘯而影響客戶廣告收入,互聯網的衝擊因素可能更大。
自從互聯網面世之後,人類獲取資訊的模式便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除了電視電台,報紙幾乎是人們得到新聞等資訊最主要的來源,由於文字能較容易被保存和複製,報紙的攜帶方式也較方便,其接觸面和影響力自是更勝一籌。然而當報紙被搬上網成為電子報之後,表面上看是因消息容易傳遞而廣泛流通,但實際上銷量會因應減少,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
互聯網對傳統報業構成衝擊
在香港因為文化差異及生活習慣,互聯網對傳統報業的威脅未有如美國之大,例如本地相對上關注時事新聞者以年長者為多,而這一輩於電腦技術普遍不熟習,甚至在家中根本就沒有電腦,所以很難在網上閱報。但長遠而言,互聯網的新生代成長過來,便頗有可能發生今日美國的情況。倘若大家認為傳統印刷報業有存在價值,便要未雨綢繆去思考一下捍衛的方法。
從文化和健康的大方向而言,傳統報紙是極值得珍惜和保留的。一份報紙所包含的不單是新聞和資訊,同樣重要的還有其代表的價值觀、生命力和美感標準。雖然有些電子報已可整版上網,同樣可讓人看到排版設計,但在電腦屏上看感覺便差一截了。說到健康的問題,由於科技先進,互聯網用途太多,現時人類在工作、學習、消閒、通訊、玩遊戲……等等圍繞在電腦的時間均十分多,所引起的後遺症都市病包括視力受損、運動不足、自閉甚至沉迷,以上種種都是健康大敵。人類發明了電腦,但最後竟變成電腦的奴隸,那代價恐怕是太大了。
積極的做法是研究一份報紙的印刷版和電子版取個平衡,而這個平衡可從收費制度入手,從而做到互動生存。現時有些報業已設定了某些專欄或頁數要付費成為會員才可登入,這樣除了對收入有保障,亦是為消費者提供選擇,讓大家在消費上有公平的途徑去選擇印刷版抑或電子版,不致後者因為長期費用全免而剝削了前者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