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岩
早前中鋁宣佈195億美元注資力拓,此消息再度引起人們對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熱議。金融海嘯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國際併購的良機,但就企業的具體操作而言,則要謀定而後動,以免倉促出手而埋下未來衰敗的隱患,為此,做好盡職調查就顯得尤其必要。
盡職調查規避併購風險
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又稱謹慎性調查,一般是指投資者在與目標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後,經協商一致,投資人對目標企業一切與本次投資有關的事項進行現場調查、資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動。內容一般包括:目標企業所在行業研究、企業所有者、歷史沿革、人力資源、營銷與銷售、研究與開發、生產與服務、採購、法律與監管、財務與會計、稅收、管理信息系統等。通過盡職調查,判明存在問題和它們對收購及預期投資收益的可能影響,這是投資及整合方案設計、交易談判、投資決策不可或缺的基礎。
可惜的是,許多中國企業在併購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盡職調查太過粗疏。遇到一些所謂的「機會」,比如外國企業因經營不善尋求出售時,我國企業往往匆忙中抱著「抓住機遇」心態,盡職調查不夠深入細緻,很難對所有的可能性做全面分析,快速簽約,致使企業在併購成功的「輝煌」後迅速陷入尷尬的困境。
教訓慘痛 莫重蹈覆轍
2004年,TCL花費5500萬歐元併購法國阿爾卡特手機部門,一度被認為是非常「划算」的買賣,但實際上沒能逃脫「買的不如賣的精」圈套。收購方調研不足而期望值過高,低估了併購中最大的整合成本,不僅要按合約支付被收購方員工的高額薪水,還被以往巨額虧損所拖累。結果不堪重負,在併購交易達成1年後,TCL就被迫與阿爾卡特「勞燕分飛」。
近兩年,中國在金融業股權收購方面更是損失慘重。中國投資公司對美國摩根士丹利50億美元投資帳面損失超過三分之二;國家開發銀行對英國巴克萊銀行30億美元投資虧蝕超過一半;平安保險對歐洲富通銀行24億美元投資更已悉數撇帳。究其原因,除錯誤判斷國際經濟及金融形勢外,對投資對象整體經營情況無深入了解、風險評估不足便草率進行股權收購也是難辭其咎。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對外擴張衝動已是洶湧澎湃,國際併購勢將日益增加。具備相應條件的企業應當抓住金融海嘯的時機果斷出擊,但同時一定要保持理性,重視做好盡職調查,確保正確決策;絕不能逞一時之勇、圖片刻之快,導致日後麻煩不斷。如此,才能通過海外併購促進企業持續發展,達至基業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