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日前,美國財政部公佈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指出,自去年十月,中國在過去三個月連續以遞減方式增持美國債,之前每月分別購入金額為291億美元、142億美元和122億美元。但截至今年一月底,中國仍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持有近7400億美元美國國債,佔美國國債總價近百分之六點七。另外,TIC也顯示,作為美國第二大債權國的日本,也於今年一月增持了88億美元美國債,但以累計金額而言,仍較中國所持金額少近千億美元。
作為金融海嘯源頭,美國政府為了給規模龐大的振興經濟計劃付賬,其財政部至今已舉國債近10.9兆美元。當時,不少評論曾質疑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各國人人自危,誰會購買美國發行的新債。近日TIC最新數據公佈後,即引起內地輿論議論紛紛,指中國是否不應再增持美國債,而是把錢留作刺激內地經濟之用。
應為外匯資金尋找更好出路
從投資角度來看,筆者實在不支持內地未來繼續增持美國債。儘管有分析指美國債對中國而言,仍算是在現時金融市場上信用風險較低、流動性較高的資產,然而現時美國債基本是零收益。當日後利率因通脹或其他原因上升時,持有大量美國債則會引致資產損失。若繼續增持這樣明知會虧本的投資,豈不是等於白白送錢給美國?再說,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曾在國會聽證會上,竟指責中國的過度儲畜給美國製造了大量容易得來的資金(easy money),而這些資金投資在美國市場製造經濟泡沫,是金融海嘯的其中一個原因。中國要作為美國債的投資者,先要有美國在國際市場上發債舉債。本來是由於美國過度借貸,加上風險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金融海嘯,竟推托說因為中國儲畜所造成;明明是「買賣分明」的投資活動,美國因而得到資金救市,竟本末倒置反指中國不應趁低吸納!面對如此的歪理,無論在情在理,繼續增持美國債只會令人氣上心頭。
另一方面,內地今年要達到「保八」的目標,必須有足夠的內需。而重點就是,內地政府要把足夠的錢留在自己口袋。溫總的四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雖然不是少數目,但相對於規模龐大的內地經濟體系,要實現「保八」目標,或許仍有點杯水車薪。雖然面對經濟通縮呆滯,但內地經濟始終仍在發展期,具潛力的投資項目仍比目皆是。若中央的外匯儲備或政府盈餘要找投資出路,何不嘗試以投資者的角度參與本土項目?例如內地仍需作大量基建和社區設施的投資,內地何不嘗試把錢用於有利刺激本土經濟的項目上?相信,無論在投資回報,又或推動內需而言,總比繼續增持美國債有利。
當然,如今美國要舉債救經濟,而中美經濟互有倚賴。若中國不出手相助,只怕有朝會唇亡齒寒。但說實在,只有政治因素才令中國願意增持美國債。因為只有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在國際政治上的議價能力才會大大提高。即使明知有點「冤大頭」的,要是中國仍要正面保持兩國關係,至於美國國債,還是要繼續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