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循種種跡象看來,外資大行利用匯控供股事件,賺獲巨額金錢。當匯控在2月底試盤時,外資大行便可利用這內幕消息早著先機,預早沽貨,繼而出研究報告唱淡匯控,外資大行藉此操控市場。大行之所以能夠操控市場價格,主因是他們有錢有貨。要舞高,可買入;要踩低,可沽空。再者,某些大行的資金管理部門與其公司私人炒賣賬戶(proprietary trading)打龍通,要操控市場價格更是輕而易舉,儘管這些部門間應有防火牆相隔,但實際上存在與否,便不得而知。
當2月供股傳言滿天飛時,管理層無作任何澄清。若業績較預期差,匯控大可發盈警,為何他們要在事件上磨蹭良久,使大鱷可透過時間差,找到「覓食」良機呢?從匯控大比例低價供股事件看來,有如此不智之舉,乃因管理層與股份擁有權割裂造成。以匯控來說,內部並無最大股東,管理層雖有股權,但全不過百分之五。當他們決策時,甚少考慮會如何影響公司股價。曾有外國人批評華資家族公司經營模式落後,但這類有最大股東的公司,亦有其優點。在決策時,最大股東會考慮到這會怎樣影響股價,甚少作不智之舉。
對於匯控大比例低價折讓供股一事,他們明顯地罔顧了香港股東利益。證監應留意到一直以來,只有三、四線作風不良的公司,才會出現這樣供股的情形,從未見有如斯情況發生在恆指成份股的藍籌公司身上。但匯控既為本港發鈔銀行之一,又是恆指成分股中佔市值最大的公司,港府應就此與匯控表示,在決策時務須考慮本港投資者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