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右二)和同學老師在麻省理工參觀。
古鎧綸 劍橋生物科技企業碩士生
從英國的劍橋市出發,經過10多個小時的旅程,我和老師、同學終於到了世界另一邊──美國麻省的劍橋市,正式踏上波士頓(Greater Boston)生物科技企業的考察之旅。
英美劍橋 各有千秋
相信大家對英國的劍橋都很熟悉,那裡既有名聞遐邇的劍橋大學,又是詩人徐志摩名作《再別康橋》取景的地方;這邊廂的劍橋亦毫不遜色,同樣是全球頂尖學府的搖籃,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對兩個劍橋的印象都非常不錯,前者既瀰漫著一種自然樸素的氣息,又富有一點詩情畫意的情調;後者則是典型的美國大都會,洋溢著無限的活力。
我們所住的酒店和MIT校園只有一街之隔。起初我還以為我們考察的公司都在郊區,後來才知道我們不經不覺間已置身在生物科技群(Biotech Cluster)之中。從劍橋市開始,一直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會,聚集著近500間生物科技公司。全球新藥的研發,有近十分之一就以此為基地,規模之大實在叫人讚歎,非其他大城市或是生物科技園所能媲美的。我們有幸跟不少藥廠和生物科技公司的高層會面,機會可謂千載難逢,所見所聞完全跳出了課堂上紙上談兵的知識框框。
除了忙著到不同的公司考察外,我們亦參觀了哈佛大學和MIT的校園,跟當地的學生交流。哈佛大學的校園到處留有劍橋大學的影子,哈佛大學發展的早期便是主要以劍橋大學為榜樣,「哈佛」一名正正就是源自一位名為John Harvard的劍橋畢業生。我自己比較喜歡MIT的校園,除了因為它是世界理工大學之最外,我覺得校園內大部分的建築物都很有個性,在這裡,凡是看到色彩斑斕、奇形怪狀的大樓,十居其九都是MIT的傑作,象徵著他們別樹一幟的學術精神。
諾獎得主分享生活點滴
我們在旅程中也抽空訪問了一所風險投資公司。接待我們的是現年77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Walter Gilbert。他跟我們分享了投資心得、業界行情和個人經歷。時至今日,他當年獲諾貝爾獎的基因排列方法仍然領引著醫學的發展,雖然他已經沒有直接參與學術研究,但他繼續投資有潛質的醫藥公司,間接為醫學發展出一分力。現時,他是一位業餘攝影師,會定期舉辦一些展覽。和他道別時,他送我一張明信片作留念,明信片的背景就是他的傑作。我想,他這種學界、商場和藝術界各方面都得意的人,真是羨煞旁人。
雖然這次考察行程十分緊湊,但是難得有機會踏足麻省,我當然把握機會一嚐世界聞名的波士頓龍蝦,觀賞美國職業籃球NBA冠軍球隊波士頓塞爾特人(Boston Celtics)比賽的風采,以及在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波士頓美術館飽覽印象派大師莫奈(Monet)和梵谷(van Gogh)等的名畫。如果我以後有機會在這個多采多姿的大都會讀書或工作,就最寫意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