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獨立電影 二十年長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訪問整理、攝:梁小島

 「我在想,

有沒有那種可能,

從現在開始,

慢慢有些導演能夠無視主流體制的存在,

做他自己的電影,

保持創造力,

用電影表達他的東西?

這是這個時代中國大陸獨立電影的問題。」

 一直以來,無論是學術界抑或民間,對中國的獨立電影,或者說,對大陸獨立電影的討論,都呈現出一種令人厭倦的反覆和滯後。這尤其表現在各種對定義本土獨立電影的嘗試上,既糾纏不休,每每又不了了之。

 作為推介中國獨立電影的重要平台之一,剛過去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在今年照例開設了中國獨立電影的研討單元,儘管出席者在嘗試探尋獨立電影在當代中國裡的社會學意義時,難免也陷入了定義的困難和尷尬,但大會主講嘉賓之一,多年從事獨立電影推廣的年輕策展人和影評人張亞璇仍從她個人的經驗裡,分享了對獨立電影的不同觀察和看法。她認為,現在的問題不在於「獨立電影」這個概念是本土創造還是西方舶來品,關鍵是如何對「獨立電影」進行詮釋以及影像工作者在此概念之下所從事的具體活動,即,將拍攝者背景、拍攝對象與電影的製作和傳播方式結合起來;她更強調,中國社會當下的政治及商業環境的改變,是理解中國獨立電影複雜性和特殊性的重要座標。

 張亞璇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主持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影像檔案館(CIFA, Chinese Independent Film Archive),以展映、收集和研究等方式,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中國獨立電影。

 本刊記者為此對張亞璇做了專訪,期望獲取來自中國獨立電影最前沿的消息。

 文:本報記者 張:張亞璇

文:可否先介紹一下影像檔案館的情況?

張:CIFA是由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專門針對中國獨立電影而特別設立的,位於北京的798。這個藝術中心來自西班牙的私募基金,主事者是西班牙的華人。他們最初想介入當代藝術,請來的一位藝術總監對中國獨立電影非常有興趣,他找到我,我們就建議建立一個檔案館。恰好是上年4月中旬,我們策劃了第一個小型展覽,主題叫「再安置:中國紀錄影像的另類視角和洞察」,關於社會發展和城市變化的過程當中人的處境,就是想表明中心將來會做獨立電影的工作。因為時間倉促,我們只放了9個紀錄片。包括我自己的《前門前》,還有歐寧的《煤市街》、馮豔的《秉愛》等。

文:這個檔案館的具體性質和運作方式是怎樣的?你身為館長對它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張:我是有很多想法。現在中國獨立電影好像狀況很好,總能看到特別好的作品,但其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的設想裡,檔案館不僅有作品收藏的功能,還要去建立一個平台來做影片的推廣、收藏、文獻整理,也包括放映的交流。這種交流,不但把中國的獨立影像放在國際範圍內,也同時會放映當代國際新銳電影人的作品。包括將來針對大學、研究機構,甚至是電影節,做一些學術的放映和發行,這種區別於在商業系統內的發行,因為這個可能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更加專注的去做,相反像電視啊、網絡啊,就不會是檔案館關注的重點領域。

文:目前在內地還沒有專門的藝術影院,對於獨立電影的放映空間,除了檔案館,你還了解哪些情況?

張:獨立電影在內地開始有幾個電影節,他們有自己的放映空間。其實今年4月,我們剛剛舉辦了檔案館的開館展,叫「這裡發生了什麼?」裡面專門有一個文獻展,回顧了在內地積極從事獨立電影推廣的重要組織和基地,比如雲之南紀錄影像論壇、現象工作室及栗憲庭電影基金會、南京的中國獨立電影年度展、吳文光舉辦的草場地動作站和影弟工作室。我們也是希望能讓不同的推廣機構彼此之間有交流和合作。因為獨立影像的力量在整個社會中仍然很弱,大家要一起做事情。

文:就你的觀察,獨立電影被各種民間團體推廣了這麼多年,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張:我覺得要看是在哪個範圍裡的影響。我知道有一群人非常踴躍參加,像吳文光的工作坊已經舉辦4年了,每年有2次活動,邀請外國紀錄片導演來工作一個星期,每次可能有10到15人,但有很多旁聽的。參加工作坊的人自己帶片子或者整理過的素材一起看,一起討論。如雲之南電影節,範圍更加廣闊一點。他們在雲南圖書館做放映,50、60歲的人都有。

   不過這種情況在大城市更集中一些。因為有很多電影放映是在學校裡做,比如南京獨立影像展就是以南京高校為基地,觀眾中自然學生比較多,除了他們,還有作者之間進行的交流,對於他們來說,可以聚在一起,很珍貴。

文: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到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張:我覺得在創作上沒有太大的問題,雖然在創作上沒有太多資金的支持,官方不用提了,民間雖然有很多資本,但大部分都要求有回報,很少人肯在審查不通過時,還願意給導演錢。每一個導演的處境其實都很困難,他們想辦法找錢或者掙錢去拍自己想拍的東西。但是,這些年一直都這樣過來了,而且我們每年還是能看到讓人激動的作品。

   要說問題,其實還是傳播上比較狹窄,誰在看,誰能看,這些都很有限。特別是,我發現現在80後的,好像也不是特別有興趣。我有朋友在大學做老師,通過他們發出放映的消息,結果學生都不來。當然你不能期待獨立電影的觀眾是像看美國商業片那樣,但中國人那麼多,並不是每個人的趣味都是主流商業電影,或者看電影只是為了娛樂,肯定有一部分人,想通過看電影來分享裡面的生活和現實經驗,這會對獨立電影產生一種真正的需要。

  主要還是因為觀眾和作品之間沒有通暢的管道,也許他們有看法,反應不太積極,但觀眾口味可以變化,可以培養,作品本身也在變化。

文:關於獨立電影觀眾的培養以及傳播管道的狹窄的問題,二十年來有沒有什麼發展?

張:肯定有。首先,民間影像的傳播完全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東西。在90年代末以前,這個社會裡是完全沒有一點點空間給這些作品的,這個變化是從90年代末開始的,就是民間觀影社團的出現。他們是從看國外大師的盜版DVD開始的,然後發展到放映國內的獨立影像,因為這些都是很少會看到的東西。而放映管道,從最初開始在酒吧放映,後來發展到校園,跟學生有一個接觸,這個變化很大。我始終覺得,獨立電影的觀眾是被它的空間所決定的,它在什麼樣的空間裡放映,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觀眾。

   本來做獨立電影影像工作的人是很少的,但大家一直在做各種嘗試,比如有一種叫社區影像,吳文光現在就在做一個叫「村民影像計劃」,把攝像機交給農民,或交給社區的人,讓他們自己拍自己生活,之後就在生活的地方放。

文:你好像一直很強調紀錄片作品,為什麼獨立電影的劇情片沒有被你提及?

張:這個是由創作的現實決定的。近十年來,紀錄片的成就是超過劇情片的,我主要是去談一些我認為更好的、更能認同的作品。紀錄片的價值與這個時代結合得更緊密,更直接,也更有說服力。

文:如何評價像賈樟柯以獨立電影人身份逐漸被主流電影體系所接納甚至獲得更多資金和權力支持?這會不會是中國獨立電影人的出路?

張:我覺得中國獨立電影導演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剛開始做獨立電影,後來轉到主流體制裡做。我沒有別的意思,導演的選擇應該被尊重,他們如果這樣做,有他們個人的理由。我不針對誰來評價,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在內地的電影文化裡,導演就沒有另外的選擇呢?比如張藝謀早年的作品,還有張元、王小帥,到李玉、賈樟柯,難道每一個獨立導演都必須這麼做麼?整體來看,一旦他們進入體制,其實創作力就衰減了,也不再敏銳,喪失了部分早期作品中的力量。我不是說所有導演都這樣,但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從現在開始,慢慢有導演能夠無視主流體制的存在,做他自己的電影,保持創造力,表達他的東西,這是這個時代獨立電影的問題。

相關新聞
中國獨立電影 二十年長征 (2009-05-12) (圖)
張亞璇 (2009-05-12) (圖)
聲光對談之獨立導演系列(上):現實撼動我心靈─訪潘劍林 (2009-05-12) (圖)
影音館:《怪誕隨意門》—要玩野,就要keep it fresh! (2009-05-12) (圖)
許鞍華 天水圍如何再說一遍? (2009-05-05) (圖)
銀幕短打:因緣際會軒尼詩 (2009-05-05)
聲光影評:《反轉豬腩是王子》當醜男愛上醜女時 (2009-05-05) (圖)
新戲預告:《霜花店》愛情三角錯 (2009-05-05) (圖)
雲翔 死後,便可永久居留 (2009-04-28) (圖)
影音館:《青春高校–回到17歲》 (2009-04-28) (圖)
聲光影評:《大耳無罪》夢想不能當飯吃 (2009-04-28) (圖)
新戲預告:《狼人外傳》經典角色大雜燴 (2009-04-28) (圖)
市川崑被遺忘之作《阿房》 (2009-04-21) (圖)
淺野裕子與市川崑的不了情 (2009-04-21) (圖)
銀幕短打:暑假檔期港片初探 (2009-04-21)
聲光影評:為何德國?為何納粹? (2009-04-21) (圖)
新戲預告:碩克艾佛朗 青春繼續發放 (2009-04-21) (圖)
游乃海當個導師 廖銘賢拍齣《六虎》 (2009-04-14) (圖)
鮮浪潮得獎名單 (2009-04-14)
同場加映:劉韻文《無情雨》為外傭發聲 (2009-04-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