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芬 立法會議員 環保促進會主席
香港近年興起講環保,講綠色經濟和生活,但在一海之隔的台灣,台北市很早已經着手建設綠色城市。今次我前往台灣訪問,感受到當地政府對綠色生活的推動不遺餘力,很值得香港參考。
台北市長郝龍斌上任後,大力在當地推動綠色建設。今年四月,台北市政府推出「台北好好看計劃」,鼓勵民眾拆除舊建築物,以綠化方式改變都市景觀。此外,郝龍斌又積極建設「生活化自行車路網」,鼓勵市民以單車代步,減少使用汽車。這種在大都會中建單車徑、並提倡使用單車的構想,十分大膽。「台北好好看計劃」除了綠化城市外,還可創造6,000億(台幣)經濟效益,施工前後更可創造二萬多個就業職位,可算是推動綠色經濟的典範。
減少廢物:回收才是硬道理
香港在今年七月開始徵收膠袋稅;在台灣,十年前已經積極推動垃圾減量及分類回收計劃,目標是要做到「資源循環零廢棄」。當地自98年開始推動資源回收以來,垃圾回收率由原來的5%,提升至2008年底的超過41%;每人每日產生的垃圾量也從1.143公斤,降至0.520公斤。本港的垃圾處理方法是以堆填為主,導致現有的堆填區快不敷應用,需要開闢郊野公園;而台灣90%以上無法回收的垃圾是採焚化方式處理,減少廢物體積後再堆填。有趣的是,在過去五年間,經焚化後的垃圾殘渣,再利用率高達53.2%,當中可回收到36萬公噸鐵及6萬公噸其他金屬,這些資源的價值竟也高達7.8億台幣,可謂「垃圾都有寶」。
活化淡水河更是郝龍斌任內最重要的施政目標之一。去年的測試結果顯示,淡水河的水質比以前乾淨不少,雖然還不可飲用,但河中生活的魚類增加了,難聞的氣味也漸漸消失了,為歷年最佳水質。訪問期間我們一行人忙裡偷閒,到了淡水遊覽,視察一下那裡的保育成果。我們看見當地的遊客數目不少,淡水河的兩旁也開了不少土產店和咖啡館,足見郝龍斌成功整治淡水河後,連帶令當地的經濟也獲得發展。香港人經常誤以為環保會拖慢經濟增長,但從活化淡水的成功例子看來,事實並非如此。現時本港東南九龍發展計劃中,有關治理啟德河的部分,我認為可以向淡水取經。
推動環保要有政治勇氣
在會見郝龍斌的時候,他對我們說,台北市推動環保也並非一帆風順。在落實執行初期,所帶來的不方便,會導致激烈反對聲音。作為負責任的政府,若知道某項政策是正確的,就不應因反對而退縮,要堅持下去;民眾在習慣了以後,慢慢就會接受。我想港府在推動環保方面也應有同樣的決心。
在今年的預算案中,財爺提出要搞綠色經濟,但內容只限於電動車和綠色建築。在台灣,「推動全民綠色消費」已經列為政策目標之一。當地設有完善的綠色生活資訊網,並有「環保標章」制度,即香港所謂的環保標籤。截至去年,台灣的標章制度已成功吸引1,055家企業和團體實施環保採購,下一步還計劃推廣至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務求最終達至全民綠色消費。反觀香港,政府實應效法其他城市,積極支持推廣環保標籤和實踐環保採購,藉以推動近年鼓吹的循環經濟。本港目前既然已有一些環保組織在致力推廣環保採購及環保標籤,港府理應提供更多資源和政策上的配合,予以協助。
發展與保育,其實並非矛盾的事,綠色也是可以融入生活中的。今次到了台中,令我大開眼界的是當地的誠品書店,其外牆覆蓋了15萬棵樹木,而書店內部的某道牆更是全部由植物構建而成,令一道綠化外牆在陽光及微風下顯得特別漂亮。對我們這班生活在石屎森林中的人來說,簡直是蔚為奇觀。這道綠色的牆啟發我,原來要把綠色事物融入生活,是需要創意和想像的,港府不妨多用點腦筋,把創意產業與綠色經濟結合起來,成為本港的新支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