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豪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筆者明白梅窩居民群起反對有關正生書院搬遷一事,但有關學生既然「痛改前非」、認真改過,我們應為他們提供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人誰無過?若知過能改,又在適當的「管治」下成長及「正生」,我們為何不能為了他們的前途,提供一個出路?
毒禍蔓延遺害青年
近日有關青年人濫毒新聞日日見報,最新消息指稱有團體詳細分析約20間戒毒或輔導中心的資料後發現,全港500多間中學有超過兩成即逾百所學校,都曾有學生因吸毒而需要求助,其中不乏名校,情況以新界北較嚴重。而據《明報》對元朗及北區7所名校學生所作的問卷調查亦發現,約5%受訪者報稱校內有同學吸毒,反映毒品已悄悄蔓延至名校。據禁毒處數字指2008年呈報的3442名21歲以下吸毒者中,有85.4%即2921人報稱曾服用「K仔」,「索K」青少年總數比07年大增兩成二。但有消息人士指出,學生吸毒問題之廣泛,遠超這些已呈報數字。據悉,有團體及大學正蒐集約20所藥物濫用及輔導中心、住院戒毒中心的服務個案資料,調查30歲以下吸毒者的職業、就讀學校、染上毒癮的原因、吸毒習慣等數據,發現「染毒學校」覆蓋面甚廣,據現有資料顯示,已逾100所中學曾有學生吸毒,佔全港500多間中學(包括國際學校)的約兩成。
給青年學子一個機會
面對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吸毒問題,不少議員倡導政府、學校及警方加強合作。近期,本港社會已引起一陣對是否強制在校對學生進行驗毒的討論,在爭論背後,反映了一種深層意識形態的矛盾,「人權」、「自由」與「秩序」和「守法」之論爭。為了提供「改過」及「更新」的機會,戒毒學校基督教正生書院為了擴展校舍,提出搬遷至梅窩一事,引起梅窩居民強烈反對,在日前舉行的居民大會商討正生書院就搬遷至當地的事宜時,不少當地居民群起反對,理據包括擔心對區內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以及有損旅遊業。居民又指區內學額不足,學生須跨區到其他學校上課,對設立正生書院在梅窩持反對態度。
以私立學校註冊的正生書院,於芝麻灣的校舍嚴重超額收生,而且更因空間不足而僭建,極之急需遷校以容納及「接收」更多有需要協助的學生。有鑑於上述羅列的數字,我們不難了解對輔導受吸毒影響的學生殷切的需要。據有關數字顯示,本港青少年吸毒的情況愈演愈壞,如若有關提供他們「重生」和「改過」的學校不能得到恰當的發展,我們社會將承受更大的社會代價。試問我們誰人沒有犯過任何錯過,只要「知過能改」,可謂「善莫大焉」。據正生校監保證,正生書院的辦學團體正生會,十年前已「落戶」梅窩,在南約區中學對面設立為成人而設的中途宿舍,後來又在碼頭附近買下舖位經營工藝品店。當年有憂慮影響南約區中學的學生,但十年以來,並未有任何問題出現。他更聲稱:「我能管好大猩猩(指中途宿舍院友),難道管不好馬騮仔(正生書院的學生)?」
筆者明白梅窩居民群起反對有關正生書院搬遷一事,但有關學生既然「痛改前非」、認真改過,我們應為他們提供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人誰無過?若知過能改,又在適當的「管治」下成長及「正生」,我們為何不能為了他們的前途,提供一個出路?這樣做法既可減少社會問題的延續與擴大,又可發揮不同「重生」青少年的才華,天生我才必有用,能使「犯法者」變成「守法者」,能栽培「問題青年」變成「傑出青年」,這是我們育才之道。如若我們攔阻有關學校的發展,我們不難想像本港受毒害的青年人日益增多,他們對「改過重生」需求日多,我們若「顧他不理」,任由他們「犯罪沉淪」下去,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會變得更多,造成的社會代價更大。
「泛自由」與「建秩序」之爭
在青少年濫用毒品的事件上,我們看到一種深層意識形態的矛盾。在高舉「泛自由主義」及「人權唯尚」的社會環境下,我們究竟如何管好我們年青一代?究竟學校要否講「秩序」?究竟學生應否講「規矩」?究竟學生的「自由」和「人權」在學校執行「法規」與「秩序」時產生了矛盾時,我們應如何處理才是?筆者目睹西方不少學校校園已充斥着「泛自由主義」帶來種種惡果,如性濫交、毒品及種種不同秩序問題出現。為了保持學校作為教育學生的高尚價值,我們必須防備「泛自由主義」和「泛個人主義」的思潮侵害年青一代。在這種意識形態鬥爭下,我們要更有決心地重建學校治道、教師的尊嚴和社會的秩序。否則,我們便無可避免地走上西方泛自由主義的光景。在某些人反對「正生書院」搬遷事件上,我們還要檢視「泛自由主義」和「青年濫毒」的因果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