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主席
在人人普遍重視責任的社會,人人對自己的權利高度負責,社會秩序高度穩定。在人人只重視權利的社會,人人竭力推卸責任,社會秩序極其混亂。《宣言》清晰地指出「如果每一位香港市民只重視自己權利,不重視責任,內耗不息。」並提出:「我們不單止要問香港為你做了甚麼,更要問你自己為香港做了甚麼,為香港的下一代留下了甚麼」。這確實是發人深省的問題。
基本法委員會港方委員劉迺強、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卓祺等最近發起《香港再出發宣言》聯署,在9份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宣言》指香港政治內耗不斷,香港市民和政府要承擔責任,協助政府提升管治。《宣言》在市民心中引起巨大共鳴,聯署的人越來越多。
劉迺強表示,看到香港政治內耗不斷,市民個人對社會承擔心態不足,所以開始構思草擬《宣言》。另一發起人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卓祺說:「市民鬧政府好開心,好似與自己沒什麼關係,但大家其實同坐一條船。」可見《宣言》是有感而發,旨在引起市民與政府對香港的現實和前途進行深入反思,勇於面對挑戰。
《宣言》開宗明義指出:「香港回歸十二年,經歷了多方面的折騰,儘管還有不少優勢,但面對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都處於十字路口,香港七百萬市民與政府都需要深入反思,再闖前途。」
暮鼓晨鐘 發人深省
香港是發達的現代化都市,社會結構複雜,商貿交匯,人口密集,節奏快速,在金融、貿易、航運、資訊等許多領域處於國際中心地位,在國家快速崛起和周邊群雄競起的環境下,香港必須及時解決各種瞬息萬變的問題,不能出現過多紛爭政治,政府施政必須高效,否則如《宣言》所說:「香港將會在祖國壯大中邊緣化,在激烈競爭中沉淪,誰也救不了香港。」
但香港回歸後,社會泛政治化,民粹主義流行,折騰不斷,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經濟缺乏新動力和增長點,香港經濟優勢加速下滑。反對派政客利用市民在金融海嘯下遇到的困難,製造矛盾,分化社會,令政府動輒得咎,難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宣言》指出:「朝目前的軌跡發展下去,香港有可能陷於失序的境況。」這並非聳人聽聞,而是猶如暮鼓晨鐘,震人心弦,發人深省。
香港的重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其國會2006年5月通過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助,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新加坡近年來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定位及出路,除倡議發展創新科技之外,還破禁開賭,振興旅遊業,藉以擺脫瀕臨山窮水盡的傳統經濟模式。新加坡若不尋求共同價值觀,是不可能萬眾一心拚經濟和闖出路的。
《宣言》倡導,以愛國愛港、社會和諧、民主自由及自力更生為共同價值,希望喚醒港人責權並重、跨代公義的主人翁精神,為香港遠景共建信心。宣言特別強調,香港今天的成就,是幾代人付出努力、拚搏、勤奮及自主精神的體現。今天的富裕容易使港人忘記自力更生價值的堅持,忘記個人努力、責任承擔的重要性。這些切中肯綮的意見提醒我們,要避免香港在政治內耗中邊緣化,要擺脫十字路口的徬徨迷惘,就必須凝聚社會共識和進取精神,攜手踏平崎嶇,再創輝煌。在當前香港經濟調整舉步維艱,深層次矛盾遠未解決之際,香港人特別需要將「獅子山下」的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積極拚搏,自強不息。
凝聚社會共識 避免政治內耗
《宣言》指出:「愛香港,不可能不愛中國;愛國就是愛實質上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關於「愛國愛港」的界定,難免會引起部分人爭議,但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香港和整個中國的利益長遠完全一致。認同「一國兩制」,首先必須認同「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如鄧小平指出:「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裡,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侮辱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變了中國的形象。中國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軍閥、也不是蔣氏父子創造出來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中國的形象。凡是中華兒女,不管穿什麼服裝,不管是什麼立場,起碼都有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香港人也是有這種民族自豪感的。」
《宣言》指出,作為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一個部分,以及「一國兩制」的優勢,是香港至今還沒有用足的巨大機遇。政府在經濟上應要扮演更積極角色,促進經濟轉型和提升。即將離任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表示,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向他透露,很羨慕香港的地理位置,笑稱時時刻刻都想和香港交換。的確,香港的最大優勢是「背靠大陸,面向世界」,有中國經濟強大實力和強勁增長作後盾和支持。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香港只有依托內地,充分利用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才能提高抗風險能力;只有用足巨大機遇,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才能不斷拓展發展空間,才能鞏固和發揮既有優勢,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