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創會會長
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在二零零八年第三、四季及二零零九年的第一季分別是3.5%、-2.8%、-7.3%;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相繼步入衰退後,二零零九年香港的經濟實難以樂觀。當前,各國政府正在改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紛紛打開銀庫派錢來挽救經濟。在務實經濟政策下,我們實在有需要擺脫傳統包袱,所以政府措施必須符合現在和將來的經濟利益。
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開支是公務員的薪金,佔香港整體開支八成之多。面對金融海嘯,香港政府以提高就業為由,大量增加招聘公務員職位,至明年將多招聘七千七百人,增加臨時職位約四千人,政府和房委會在二零零九年增加一萬二千個職位。經濟不好時,要多聘公務員;經濟好時,更要多聘人手。於是乎,柏金遜理論便完全成立,即官僚體系會自行衍生工作,自我膨脹,這是否與特區政府遵循的「大市場小政府」相違背?
公務員編制不應濫加
在上一次的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是翻身最慢的地方;香港必須吸收上一次的教訓,趁機重新整頓。香港大型基建的高峰期要在二零一零年和一一年才發生,香港可從十項大型基建獲得的利益有多少呢?我們可從設計及監工、原材料的供應、和建築工人的就業來獲取利益。香港現在的樓市是否沒有泡沫呢?企業面對的困難是訂單大幅減少,其次是借不到錢;借錢的目的如果是用作資金周轉,這完全是正確的企業行為;但是如果借錢的目的是完全用於企業的日常支出,這是萬萬不行的舉動。
特區政府特別加強香港企業在俄羅斯、中東、中亞和東盟的市場。香港最重要的機遇是因應中國內地擴大內需的同時,為內地提供香港的產品,各政策局長應抓緊審批程序配合市場需求、地產政策應讓用家即市民大眾多參與。在今次經濟與機遇委員會,沒有地產商直接參與是一個進步,但讓他們的代理人參與仍然是一個敗筆。經濟泡沫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太依賴信貸、資產膨脹和不務實。紐約時報指出,七十年代前證券公司的年報,如摩根士丹利都是有形的業務和資產的圖片,現在卻是像明星的交易員照片和看不懂的曲線圖;戰後市盈率的正常水平若是十七倍,二零零七年初卻是二十六倍;事實上,在歷史中,標普指數曾三次出現平均市盈率超出二十五倍,及後即發生插水式的經濟大蕭條。
壓制膨脹是政府的首要任務:在高油價時,不讓的士徵收燃油附加費,在油價回落後卻實行短加長減,試問除了去機場外,市民乘搭的士有多少人付得起每程車資超過港幣一百元;即是說的士加價,市民與的士司機兩不謀其利,市民多付車資而的士的生意卻大跌兩成。港府是港鐵的大股東,卻讓港鐵削減長者優惠,讓昂平360加價,四間巴士公司爭相傚法;為什麼銀行對一手樓的貸款,總是比二手樓寬鬆,這一定是因為大地產商給予銀行更多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