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員
最近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有關兩岸同修中華大字典的建議,以及有關正體字(繁體字)、簡體字的言論,引起熱議。《亞洲週刊》本周的封面故事,介紹了漢字在中國以外東亞各國的命運與變遷,發人深省。
漢字長期以來是東亞的主要書面語言。19世紀中期以後,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國傳教士將越南語拉丁化,越南開始停用漢字。二戰之後,東亞政治版圖丕變,朝鮮半島和越南分裂,北朝鮮與北越雖然都與中國關係良好且得到中國的大力支持,但是都實行去漢字化。南越深受美國和法國文化影響,漢字式微。韓國從70年代開始經濟高速增長,同時批判「事大主義」(特指在文化方面中國的影響),漢字也開始被排斥。很顯然,朝鮮、越南無論南北,都把「去漢字化」作為建立民族文化的前提,實際上卻是因噎廢食。
日本的經驗證明,漢字不僅不是東亞國家現代化的障礙,反而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隨着中國的復興,漢字的生命力與傳承文化的獨特功能,再次引起韓國與越南有識之士的關注,韓國與越南的一些教授紛紛向政府建議重新推行漢語教育,讓下一代掌握漢字,這樣既可讓韓國與越南的漢字古籍得以保存和古為今用,另一方面更多的漢語人才也有利於與中國的交往。他們都看到了日本在使用漢字方面的成功經驗,在本國文化的範圍裡使用漢字,並不妨礙民族文化的發展,正如英語在世界許多國家廣泛使用,與各國發展自己的文化並行不悖。
可以預見,漢字在東亞的復興,已經是大勢所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