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深化,為此,我國實施了一系列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出台更加強有力的擴大內需措施,尤其是加大了政府投資特別是中央投資力度,從而帶動了社會的投資。筆者認為,在這個經濟大環境下,如果要保持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就要堅決抑制盲目投資和低水準的擴大投資。誠然,由於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艱巨和複雜性,導致了相關體制和機制尚不完善,有關投資結構、投資佈局,以及投資效益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問題。藉此,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謹供各界人士考量。
第一,構建支持農業投資政策體系
不可否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健康、穩定和快速發展對於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投資力度一直很大。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的建設,有必要構建鼓勵和支持農業投資的政策體系。業界人士認為,應從改革農業投資體制,建立農業投資保障機制;加大各方面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完善現有農村土地制度,提高農戶農業投資的積極性;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建立農業保險體系,以及降低農業經營風險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當然,首先應加大對貧困區的投資力度,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應該看到,儘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受自然條件和發展階段的制約,我國農業基礎設施依然明顯滯後,影響着農業和農村發展,及至農民的生活。據有關統計,全國至今還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安全標準,其中中西部地區佔80%;有近100個鄉鎮、近4萬個建制村不通公路,農村公路中沙石路佔70%左右,全國還有2000萬農村人口用不上電。顯而易見,要改善投資領域存在的問題,投資結構須進一步優化。
第二,以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專家提議,國家投資的重點,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中心環節,不斷提升產業技術水準,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來提升製造業,特別要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不可否認,我國裝備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裝備製造業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弱、對外依存度高,以及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比如,在大型裝備的關鍵部件製造上,與國際水準比較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從以上事實來看,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應加大國家調控和支持力度,要從統籌內地供給與需求的角度有意識地強化對內地市場需求的調控。首先,我國應建立健全完善的自主創新機制,加速裝備製造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其二,相關的體制和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國有企業領導的理念,以及有關體制和機制問題應積極有效地解決。再者,技術開發亦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援。筆者認為,對於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所需的成套設備,應制定自主製造的目標。凡是需進口重大技術裝備,可由內地製造企業與跨國公司聯合投標,以內地市場換取國外企業的技術轉讓,逐步提高內地企業的製造水準。誠然,裝備製造業從產品開發、技術更新乃至整個產業的開發都需要巨額資本,可採用政府主導型與市場主導型相結合、而以政府主導型為主的投資模式。
第三,建議創建完善的資訊管道
不可否認,內地統一的大市場尚未完全形成,這是造成投資低效率和低效益的重要原因。由於市場的分割鼓勵了低水準重複投資,區域保護則使低效率企業可以長存。為此,似乎應採取有力舉措,鼓勵產權流動,特別是跨所有制、跨地區的產權流動,加快國有經濟和內地企業的重組調整步伐。顯而易見,創建完善的資訊管道,使得投資者能夠在相對充分的資訊環境下做出決策,或許是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的有效途徑之一。
第四,兩地攜手開發高技術產業
大家知道,香港是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資金雄厚,資訊靈通,而且有着相對健全的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商品化的機制和經驗。另一方面,香港又是個高度開放的自由港,其中多所名牌高等院校擁有國際水平的研究人才,與世界各地緊密聯繫,可加強對國際科技前沿態勢的識別與響應能力,成為國家創新科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人曾多次建議,應充分發揮「兩制」的優勢,在香港和深圳邊界設立「高科技開發中心」,這將有助於兩地共同攻克高技術產業製造上的難題。同時,可促進兩地的投融資,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鏈等各方面的合作,提高兩地在全球範圍的競爭力。藉此機會,再次懇望中港兩地有關部門能盡快就此專項進行可行性研究。(本文根據筆者在11屆全國政協常委會6次會議的發言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