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香港的社會病了,這不止是因為人類豬流感開始在社區爆發,也是因為近期的青少年問題越見嚴重。例如一連串的青年人濫藥事件,令人過往以為只會在新市鎮中學才會出現的學生濫藥問題,如今在市區的傳統名校也會出現,更甚的是學生們竟公然在校內集體吸食軟性毒品。近日的正生書院擴校事件、長期纏繞的青年人犯罪問題和青年人失學失業問題,令我們的社會氣氛頓失生氣。
幾年前,社會關注青年人北上深圳開狂野派對、吸食軟性毒品。當時政府部門在羅湖口岸曾加緊抽查和宣傳反吸毒訊息。但幾年過後,根本的問題仍然存在,而轉變的只是性質。如今青少年不用北上,只在其生活圈子內,例如社區、學校和朋輩之間也能接觸軟性毒品。
早在幾年前,政府已經成立由律政司司長黃仁龍領導的特別小組,檢討青年人濫藥問題。該小組提出校本自願驗毒計劃,從防範的角度去處理問題。這計劃將在今年九月試行,校長很踴躍,老師也願意,九成以上的受訪家長也支持,但畢竟計劃並非強制,進行自願性驗毒時要非常小心。如何檢驗、何時檢驗?學生在這些方面一定有選擇權。然而學生的選擇範圍又有多大?是否不應在上課時驗毒?這些都十分具挑戰性。
而更重要的是,自願驗毒計劃是把現時隱蔽的問題暴露出來。那麼驗出有學生吸毒該如何跟進個案?目前社工數目本已不足,實施新計劃後又是否有足夠社工和醫護人員跟進個案?再說戒毒服務設施也不足,如正生書院這類戒毒學校的資源也不夠。就如正生書院近期爭取遷入梅窩遭到社區阻難。鄉議局曾提出的其他選址,希望找出妥協方案。筆者則認為,要是真的希望藉戒毒學校協助青少年更生戒毒,把所有建議選址都用作設立正生書院,也未能足夠應付實際需要。
要協助我們的下一代,還不要忘記支援那些受助青少年的家人。年青人容易迷途失方向,甚至做錯事。師長、家人和朋輩的體諒和支持是始終最貼心和最重要的。但話說到底,這些都離不開資源。錢始終要花,面對青少年問題,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們其實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培育青少年。全面推行小班教學,使教師可花更多時間在學生身上;支持學生發展體育、音樂、藝術興趣,減低他們接觸不良嗜好的機會。其實,社區支援政策、教育政策、青少年政策等互為影響,只要政府能在設計政策措施時多為年輕一代想一想,我們的孩子、我們的社會,也會變得有救了。
|